您的位置: 首頁 > 星評論 > 正文

《記憶之城》:舊生活從未消失,只是藏得更深

2022-08-05 09:09:01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如今,很多青年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個主動離開大都市、退回小地方思考生活其他可能性的角色,袁凌的創(chuàng)作相當于將他們放在了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催熟為中年人。

初讀《記憶之城》的感受是,袁凌終于開始寫自己了。這位以非虛構見長的作家,筆下有貧困的農(nóng)民、城市里打零工的人和受害的女孩,自我卻幾乎是透明的。托起他者的苦難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個人必須把自己折疊起來,克制情感的體驗、情緒和觀念,才能充當冷靜的講述者。每當想到這些,我便為他的小說讀者遠不如非虛構的多而感到遺憾,因為相比后者,私人的創(chuàng)作可以承載更多隱秘的真相,以及他如何成為他的證明。

至于“記憶之城”,它并非地理或精神意義上的故鄉(xiāng),而是一個短暫停留過的城市,也是他記者職業(yè)生涯開始的地方。那時候,他尚處于一個微觀的世界,有志趣相投的好友、學生時代攜手的愛人和跑街時認識的“同類”。那時候,青春的躁動能扛住所有的捶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岔開了他們的關系和命運走向。而城市天翻地覆的變化,與他們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愛與哲學,文藝青年的生命課題

《記憶之城》的主人公姓冉。書中沒有他的全名,也沒有刻意描述他的樣貌,取而代之的是賦予了他一些都市畸零人的特質(zhì):人到中年,漂泊無依,事業(yè)無成,踟躕不前時,在內(nèi)心的指引下,開啟了一場時隔十八年的故地重游。大學畢業(yè)那年,他為魚城有“大城市、大農(nóng)村”的生活層次感所吸引,來到當?shù)匾患覉笊绠斢浾,順便把戶口掛靠在這里,直到這次回來辦理遷戶手續(xù),才發(fā)現(xiàn)身份證上的地址根本不存在,一如自己在世上的位置。

這種抽離感和蕭索,是小說的底色,關乎對現(xiàn)狀的不滿與珍貴之物的失去,乃至找回的希望的渺茫。這次回來,冉記者與故友、前同事陳天見面,得知了另一位舊識小芹跳江自殺的消息。同為失意者,小芹的選擇太過決絕,以至于他不得不猜測背后另有隱情的可能性。帶著對她生命軌跡的好奇,抑或是對自我出路的追尋,他重返昔日流連的場所,與打過交道的人們一一見面。最終未尋得答案,反而牽扯出更多現(xiàn)實的困頓。

許是受職業(yè)影響,冉記者對身邊人的社會身份始終保持敏感,且有意識地與權力上位者劃清界限。與此同時,他也不失悲哀地發(fā)現(xiàn),“人生的階梯”是無法任人上下流動的——自己和陳天站在中間,上一層有報社編委吳海子、大學教授琉璃,下一層是印刷廠女工小芹、棒棒軍鄧要發(fā),“我們和兩邊的人都是好朋友,可是他們之間沒有聯(lián)系——他們隔了兩層階梯”。

作為連接兩邊的“介質(zhì)”,陳天是被寫在扉頁上的真正的主人公。他年長冉記者幾歲,因而在代際的交流中扮演了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作為知識分子,他對哲學的癡迷讓他從文藝圈子中脫穎而出,卻無法為他在外部世界占得一席之地。作為男人,他渴望一種相互認同的親密關系,但會在對方強大之時顯出自尊的受損。心飄到云朵上,眼睛仍看向地面,是兩位男主角共同選擇的生活方式。陳天采訪在房間里堆滿骨頭的老奶奶,一心想贍養(yǎng)她、照顧她的晚年,冉記者過去暗戀小芹時,跑到車間里看她工作,數(shù)她手上的繭……這些細膩和柔軟的瞬間,打破了文學中固有的男性向視角。遺憾的是,他們的“向下兼容”沒能補償自我身份認同的缺失,不落俗套的愛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還是墜入了價值虛空的陷阱。

相比于男人,袁凌對女性形象的刻畫偏向傳統(tǒng)。一方面,底層女性都有溫柔、勤勞、善良等美好的品質(zhì),這大概與作家對母系族譜的啟蒙記憶有關。另一方面,知識女性與男性有智識上的對等和情感上的片刻溫存,最終卻無一例外地與他們割席,抑或被一股世俗的力量拽走,不免有些刻板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絮,她把自己從西北小鎮(zhèn)連根拔起,定居美國后種了一大片屬于自己的苦麻菜,頗有娜拉出走的壯烈。而這個從來沒有表達過什么驚天動地的想法的女孩,在生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勇氣過后,依然歸于平和,又是比小說中的娜拉更貼近真實的存在。

故事的一半在講愛欲,另一半在講死亡。除了小芹,兩人還有一位已故的朋友,沈文明,他是在公開演說時突發(fā)腦溢血病逝的。在他留下的哲學遺稿里,寫著對死亡的另一種定義——世上大部分人都是“自殺未遂”,他們內(nèi)心的部分死去與死亡本身有同等的重量。愛與哲學,帶他們走入超越世俗的世界,卻沒有給出安身立命的辦法。那些因為投入其中而不夠社會化、失敗的種種表現(xiàn),與其說是理想敗給現(xiàn)實的投射,不如說是對每個人都有過的純良本性的提純,以及對那些已經(jīng)死去的部分的祭奠。

盡管袁凌的小說立于都市,私以為仍然是鄉(xiāng)土文學的底子。只是傳統(tǒng)的主角會憑借知識和向上的力量走出“平凡的世界”,而無根的一代,被現(xiàn)實挫傷身體、損耗精神后,不再向上走。這可能是一種新文學的征象。如今,很多青年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個主動離開大都市、退回小地方思考生活其他可能性的角色。彼時,鄉(xiāng)野已經(jīng)從土地上消失,樓宇屬于站在更上一層階梯的人,自己擁有的不過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城中村”。到那時,生活的可能性又該從何而來呢?

網(wǎng)紅化,是城市褪色的開始

袁凌有自己的文學觀,他的創(chuàng)作基于生存經(jīng)驗,而非想象力,因而《記憶之城》中發(fā)生的一切,都是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就故事背景而言,“魚”諧音“渝”,魚城即重慶。這座活躍在大眾視野內(nèi)的網(wǎng)紅城市,憑借時尚、年輕態(tài)的全新面貌,讓過去生活在這里的作家產(chǎn)生了情感錯位。

過去的重慶,有很多隱秘的角落。比如冉記者為了暗訪和自我消遣,經(jīng)常出入的半地下場所——歌舞廳。他常去的有三家:“食品”隱蔽,允許女性免費入場;“金樂門”離報社近,備受男記者青睞;“零點”挨著大學,多是去蹦迪和看演出的學生。這種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舞廳文化,混雜著汗水、情欲和曖昧的關系,是市民生活的邊角料,也是一種行當和生計。而舞廳的消失,意味著一大批舞女的失業(yè),小芹便是之一。離開印刷廠后,她找不到工作,輾轉(zhuǎn)于“來錢快”的舞池,年紀稍大后轉(zhuǎn)移去廣場,緊接著便失蹤、從江水中被打撈出來。

更顯著的變化,是用地名串聯(lián)起來的。每路過一個地方,冉記者就從腦海中翻出一張老照片,比照它們當下的樣子。長江索道票價高漲,觀光隊伍排得老長,沒有人知道這也是普通人小芹自殺的地方;洪崖洞成為拍照勝地,此前是一大片吊腳樓和洞窟,藏身過一個逃難的小地主;翠湖邊上新開發(fā)的高級樓盤,為業(yè)主打造了家庭農(nóng)場,讓他想起往日的水污染和治安問題……這些看似冷眼旁觀的反思,并非在否定城市改造的意義,而是一種提醒:舊生活可能并未消失,只是藏得更深。

在街頭游蕩時,冉記者反復想起作家虹影的小說《饑餓的女兒》。那是一個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重慶女孩眼中的世界,有干苦力的母親、上吊的老師、精神失常的乞丐。而他認識的很多人,簡直像是他們的轉(zhuǎn)世——過去住在地下室、吃三塊錢的飯的棒棒軍,肩膀上的竹竿還在,同時多挑了一副家庭的擔子;曾經(jīng)被冤枉入獄的男人,還活在母親的養(yǎng)老金里,等待一個翻案的可能。這些生活在城市縫隙中的人,與城市的發(fā)展格格不入,足以顛覆大眾對“網(wǎng)紅”的想象與認知。

與此同時,作家用生存經(jīng)驗書寫記憶的好處是,書中沒有任何懸浮的情節(jié)。關于現(xiàn)實感,有人才市場中不被選擇的尷尬;關于魔幻感,也有租屋被小偷拉屎示威的離奇。相比之下,很多商業(yè)電影致力于用重慶特色營造煙火氣,卻道不出人情味。如今我們提起城市文化,也總是與自然風光、建筑群、美食等物聯(lián)系起來,而非具體的人。網(wǎng)絡上流行的城市吉祥物、擬人化的城市形象,更不夠代言廣袤天地的復雜和多元。

網(wǎng)紅文化是單向度的,如果只追逐游客的腳步,失去與當?shù)厝思捌淙粘I畹倪B接,城市知名度上升將伴隨著城市性格與色彩的消退。站在經(jīng)濟角度,網(wǎng)紅城市有更好的未來,但在私人的情感上,把城市讓給游客,也是一種悲哀。書中冉記者和陳天的一段對話,值得我們思考——“魚城變了,它在順從、滿足外來的想象。”“只有順從。它順從了,所以死了。但是死了,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另外,小說對重慶轄區(qū)涪陵的描寫,讓人想起《江城》。時間上,它續(xù)寫了何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這座中國小城的記憶,承載了相似的思想內(nèi)核。把兩者放在一起,更顯出城市角落無人問津的問題,因為哪怕是《江城》的走紅,也只帶來了作家的聲名,沒有對當?shù)睾腿巳浩鸬秸彰髯饔。這樣看來,袁凌說自己的寫作“沒有機會”是太苛刻的,用文字照亮城市恐怕對所有寫作者都是巨大的難題,也并非只是寫作者的難題。

渡水崖/文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篇:第一文山數(shù)浮山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