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發(fā)展茶產業(yè) 振興新鄉(xiāng)村

2021-01-29 11:05:00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李進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吳老板,我要5斤白茶。”“好好好,我馬上給你包裝。”1月15日一大早,吳志成家里就來了買主。吳志成和妻子忙著從冷庫里拿出茶葉,稱重、包裝、收款,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明前茶去年上市就賣完了,剩下的茶葉都放在冷庫,陸陸續(xù)續(xù)在賣。年底行情不錯,最近來買茶葉的人很多,有當地的村民,也有江蘇、浙江、上海的客戶,年前茶葉肯定能賣完。”吳志成笑著說道。

吳志成,宣城市郎溪縣凌笪鄉(xiāng)下吳村羅市村民組村民。他所在的村民組是處在蘇皖邊界的一個小山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十幾年前這里的山都是荒山,村民大都選擇外出務工養(yǎng)家糊口,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000元,下吳村成了貧困村。

窮則思變。村“兩委”帶著村民到臨近的江蘇省考察,鼓勵村民利用當地資源發(fā)展茶產業(yè),振興鄉(xiāng)村經濟。2010年,吳志成成為全村第一個種植白茶的人,當年流轉90余畝荒山種植白茶。2011年,受汛期影響,吳志成剛剛種下的茶苗被洪水沖走不少,政府給予100元每畝的補助,讓吳志成及時補齊茶苗……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植,讓吳志成更有發(fā)展信心。2011年,吳志成建了一座標準化的茶葉加工廠,除了加工自己的茶葉,還幫助村民代加工,走上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yè)發(fā)展之路。他的茶葉種植規(guī)模也由最初的90畝發(fā)展到現在的130畝,白茶的價格持續(xù)向好,最高時賣到3000元一斤,豐厚的回報,讓吳志成漸漸富裕了起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吳志成這樣想,他積極引導村民發(fā)展白茶產業(yè),并無償提供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指導。在他的帶動下,他所在村民組的大多數村民都種植了茶葉。同時,吳志成的茶園每年為附近的村民提供拔草、除蟲、制茶等20多個就業(yè)崗位,每年工人收入從4000元到18000多元不等,這其中,常年務工的有4名脫貧戶。“茶園里有活,他首先安排我們貧困戶來做,我每年都到吳志成的茶園里干活,活不累,一天100元錢。”今年64歲的村民楊榮芳開心地說。2015年,楊榮芳成功脫貧摘帽。讓楊榮芳高興的遠不止這些,在吳志成的引導下,楊榮芳在2016年也種植了10畝地的白茶,今年雖然受疫情和氣候影響,但也小有收獲。“明年,我家的茶葉收入保守估計將在4萬元左右,生活越來越好啦!”楊榮芳笑著說。

2019年開始,吳志成所在的羅市村民組被列為省級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點。村莊整治以后,環(huán)境變美了,道路也通暢了。春茶采摘期間,白茶產業(yè)基地和附近村民的鮮葉能夠及時送到山下加工銷售,提升了茶葉品質。“路修好了,江蘇溧陽的客戶都愿意到我們這來買茶葉,等村莊全部建好,我還想在村里開一個茶社呢。”吳志成說。

隨著近幾年的發(fā)展,在下吳村,涌現出許多像吳志成這樣的種茶大戶。截至2020年,全村100畝以上的種茶大戶15戶,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0820畝,下吳村成了凌笪鄉(xiāng)唯一的一個茶產業(yè)專業(yè)村,下吳村也依托白茶產業(yè)扶貧基地逐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收入2019年達到50余萬元,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0元以上,村里貧困戶全部高標準脫貧。“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要先行。把像吳志成這樣思想先進、敢于創(chuàng)業(yè)的人發(fā)動起來,振興產業(yè)發(fā)展,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xiāng)村振興。”該鄉(xiāng)黨委書記王有文說。

(夏忠羽)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