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蕪湖市南陵縣何灣鎮(zhèn)龍山村,隱于重重山巒之間,重山阻隔之下,村民們只能在崎嶇的山路上攀行幾十里運糧、買鹽。貧困一度成為這個村莊無法摘去的帽子。1999年,以當時的龍山村第一書記胡太平、副書記汪克祥為代表的一代中青年,歷時二十余年修成一條總長達26.8公里的龍山村環(huán)形公路網(wǎng),徹底打通了龍山村與外界的屏障。如今,龍山村建成了信號塔,通了自來水,發(fā)展起了旅游業(yè)。越來越多人扎根于此,懷著希冀一點一點將龍山建設成他們夢想中的樣子。
(龍山村 李婉馨/攝)
責任與情懷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里的這句話,指柴燒盡,火種仍可留傳也。前薪雖盡,后薪以續(xù),前后相繼,故火不滅也。對于龍山村來說,村干部汪明喜便是火種。
1976年出生的汪明喜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的幾年里他開過挖掘機、進過工廠,最終輾轉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了一名基層村干部。一路走來,他親眼見證了父親汪克祥和胡太平書記等老一輩村干部們帶領著村民一擔一擔挑石頭,將出山之路一點一點修通的全過程。從沒有路到有路,再到稍微好走一點的石子路,再到水泥路,最終到如今的柏油路。汪明喜至今都記得胡太平老書記提出的龍山夢:希望將龍山建設好,吸引鄉(xiāng)人回到龍山。懷揣著幾代人的夢想與期盼,他在振興龍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工作中的汪明喜 魏子怡/攝)
基層工作18年,如今的汪明喜已經(jīng)是龍山村的第一書記。剛開始開展工作時,村里的干群關系并不融洽,村民們也存在敵對情緒,汪明喜的工作很難開展下去。摸索一段時間之后,汪明喜發(fā)現(xiàn)與村民溝通最有效的方式是卸下所有防備,走到每家每戶門前,叩開他們的門。2011年村村通工程開展時,佘村因為集體山場收益分配問題對村委會積怨已久,該村很多村民并不配合修路。一時間讓不少村干部頭疼不已。汪明喜為了做通佘村工作,將佘村村民們召集起來公開地開了一次會議。會議從當天晚上七點進行到十一點,村民聽不懂大道理,他便用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小事舉例子。“龍山村的村民都很淳樸,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他會給你一個很積極的反饋。”四個小時之后村民們終于同意修路。每為村民們做成一件事,汪明喜心中作為村干部的責任感也更多一分。
夢想與現(xiàn)實
汪明喜相信,有路走并不是龍山唯一的可能。即使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nèi)匀粓猿忠愿哂谄匠I铰窐藴实?米寬來修路。這并非頭腦一熱的決定,“我們當時就有個夢想:在龍山搞鄉(xiāng)村旅游。”汪明喜暢想有朝一日,來自上海的旅游大巴也會駛入龍山。如今,每年3、4月份牡丹花開的時候,大批游客慕名而來,這個夢想已然成為了現(xiàn)實。
龍山村自古以來便有種植丹皮的歷史,但由于交通不便,丹皮一直難以走出深山。直到2005年,仲景宛西制藥來到龍山村,不僅以高價大量收購了村民的藥材,并且于2007年在南陵縣建立牡丹皮藥材基地。為了挖掘龍山村更多的可能性,2019年汪明喜等一眾龍山村干部去往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學習當?shù)靥厣r(nóng)業(yè)。在那里,他們對于龍山村的未來有了更加清晰的規(guī)劃。
龍山院子總經(jīng)理陸鋒便是汪明喜招商引資過來的。他也看到了龍山村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潛能。2019年剛來時,龍山很多地方連信號都沒有,更別說網(wǎng)絡了。在他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龍山有了第一座信號塔,自來水管道也全部換成了加粗水管。上大學時,秦子航是一個娛樂生活很豐富的人,經(jīng)常整夜泡在劇本殺店里。“玩久了,其實精神上很空虛。”來到龍山之后,他忙碌于民宿經(jīng)營,生活變得簡單,他反而喜歡上了這種簡單而充實的生活。山里的月亮總是很亮,遠離喧囂讓秦子航比同齡人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雖然目前龍山村發(fā)展旅游的設施還并不完善,但秦子航相信未來這些都會慢慢跟上。目前,陸峰和秦子航正在調研周邊的酒店民宿,他們計劃打造龍山民宿商圈,和大家一起將各方面服務提高上去。這和汪明喜的計劃不謀而合,汪明喜打算在周邊建設旅游體驗項目,進一步開發(fā)龍山的旅游資源。“我們善于感知目標,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做成。”汪明喜如是說。
一眾龍山上的中青年抬頭看見了過去數(shù)輩人看不到的未來,也在這片曾經(jīng)貧瘠的土地上迎來屬于他們的收獲。
勇氣與希望
開養(yǎng)殖場之前,王勝利一直在銅陵市經(jīng)營著一家小型超市,收入穩(wěn)定,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平靜而幸福。2018年王勝利租賃的店面面臨拆遷,這對于一個超市的打擊無異于重頭再來。這一年,38歲的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丶业睦碛珊芎唵�,根在這。面臨一個全新的領域,這需要勇氣。
(正在搭建廠房的王勝利 魏子怡/攝)
困難,在意料之中,又在王勝利意料之外。租賃土地,建養(yǎng)殖基地花費了王勝利一年多的時間。兩畝地的廠房實際上是三戶人家共有,王勝利跟他們協(xié)商、溝通了很久,最后終于簽了合同。土地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建廠房了。龍山村的青壯年絕大多數(shù)都外出務工,留在老家的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但建廠房僅靠他一人肯定不行。幾番尋找聯(lián)系之后,終于湊夠了工人。意料之外的困難顯然更多。王勝利的養(yǎng)殖場這邊原來根本沒有路,也沒有水電。這一年里,他一個人摸索著將路修通,跟村里溝通給廠房通上了水電。然而19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剛剛有點起色的養(yǎng)殖場幾乎致命的一擊。王勝利辛辛苦苦積攢幾年的積蓄賠了個精光。
人生中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不確定的人生。面對失敗,王勝利心態(tài)很好。“今年市場行情不好并不代表明年也不好。”他的臉上盡是坦然與從容,眼中包含希望。42歲的他看起來朝氣蓬勃,似乎永遠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和實力。如今,靠著朋友圈,王勝利成功將自己的雞賣到浙江、江蘇等地,養(yǎng)殖場煥發(fā)著新的生機。
過去,人們離開龍山,是為了遠離一種可以想象的生活。如今的龍山在一代又一代中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成為了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舞臺,它給了更多人一個回到鄉(xiāng)村的選擇。(魏子怡/文 魏子怡 李婉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