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您誕生了,而我已活過了三十年;你在襁褓中就是母親,而我再老也是您的孩子!
1992年底我認識了您。那時我還在巢湖地區(qū)文化局工作,愛好文學的我寫了一篇小小說寄給省城的《戀愛·婚姻·家庭》雜志。不久我接到一個厚厚的信封,里面竟疊著一份完整版頁的散發(fā)著墨香的《安徽市場報》,我急不可待地翻看著,像在人堆里一眼就認出自己的孩子一樣,我看到我的文章被赫然登在副刊上。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投給《戀愛·婚姻·家庭》的稿子怎么登在了《安徽市場報》上?但我牢牢記住了一個名字,王金萍——那一期副刊責任編輯。以后的三十年來,我投發(fā)過許多稿子,也接觸過許多編輯,卻一直沒有和王金萍編輯有過交集。我想我的潛意識里是不希望這個懸念過早地落地,好讓它在我心里醞釀發(fā)酵,滋生出更多溫暖的情愫和想象:是一個編輯為了支持一份剛剛問世的報紙不惜忍痛割愛,贈而予之?是一個編輯在同行那堆積如山的稿件里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了它,索而取之?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編輯偶然在一個廢紙簍里發(fā)現(xiàn)一篇被判了死刑的廢稿,搶而救之?是一個具有職業(yè)敏感的編輯在大街上拾到了幾張沾滿灰塵和腳印的臟兮兮的文稿而毫不猶豫地“噠噠噠”將它變成錚錚鉛字?……哈哈,三十年來,就是這些自戀的幻想激勵著一個青年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
2009年,安徽被作為全國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系統(tǒng)改革的排頭兵!栋不帐袌鰣蟆窂陌不帐〗(jīng)濟信息中心劃轉至安徽出版集團,更名為《市場星報》,向全社會征集電視宣傳片創(chuàng)意制作方案。那時我早已調入安徽電視臺從事編導工作,當看到這則征集啟事,我熱血沸騰,只用了一個晚上就拿出了方案,并依托一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參與公開招標。那時報社還在老出版局后面的一棟樓里。記得那天會議室門前走廊里擠滿了前來應標的各家影視公司的人,快到中午才輪到我們。當我的助手用電腦在大屏幕上演繹完我們的腳本和PPT后,大家在黑暗中沉默了許久,燈亮了,我看到報社同志的眼圈都紅紅的,我知道他們是被這深情的創(chuàng)作而感動了。 我還記得有一組鏡頭是這樣表現(xiàn)的:夕陽下的寫字樓慢慢被夜幕包圍,幾扇(報社的)窗燈亮起。天漸明,朝陽淹沒窗燈。又是一天開始。
這時,我說起我和王金萍老師的故事……可惜金萍大姐退休了,虞海寧社長不無遺憾地說。
三十年的培育,兩代人的守護。《市場星報》根扎大地,歷經(jīng)風雨,從一株幼苗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參天大樹;亦如她的名字一樣繁星璀璨。她與時俱進,以母報為據(jù)點,多路進軍新媒體——新聞看報紙,美圖看畫報(《安徽畫報》),電腦看微博,炒股看財經(jīng),手機看抖音,互動看直播……而我,還是最喜歡泡上茶,點上煙,戴著老花眼鏡看紙質的《市場星報》。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其實,經(jīng)過三十年的沉淀,金萍大姐的身影在我心中早已幻化成一個集體的雕塑;對她的思念和感激也早已延展為對一個群體的崇敬。這些年,有了微信公眾號,我在微刊上偶能看到金萍大姐的文章,幾次沖動想給她留言,加她微信,甚至約她吃飯喝茶,敘說往事,解開謎底,但不知為什么終未實施。那么好吧,唯愿金萍大姐能看到這篇小文,在《市場星報》而立華誕之日,讓我們隔空舉杯同飲,共同祝愿我們的星報星滿蒼穹,光照九州,生日快樂!
見字如晤。
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