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北京語言學院的幾位教師經(jīng)過協(xié)商,打算編纂一套名為《中國文學家詞典》的叢書。當時,作家錢鍾書的小傳落在了一位姓武的老師名下。第二天一大早,武老師便準備上門拜訪錢鍾書,以便寫出第一手資料。
出發(fā)時,武老師是帶著一種極為單一和明確的任務去的,當時,他手里還攥著一紙事先擬好的“調(diào)查提綱”。按以往的慣例,在寒暄過后,當事雙方一般都會直奔“主題”。然而這次卻成了例外,僵硬的答問被親切而隨意的敘述所代替。錢鍾書不僅熱情地回答了武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還反復叮囑他一句話:“(小傳)寫成后,一定讓我看一看。”
回校以后,武老師便開始了搜索資料和編寫工作。經(jīng)過反復修改,武老師擬成一篇千余字的小稿,最后謄好后寄給了錢鍾書。當時寫這篇小傳時,武老師已經(jīng)盡量做到下筆謹慎,內(nèi)容平實有據(jù),同時去掉浮詞虛語,最大限度地寫出接近他心目中錢鍾書的風格。
武老師以為,收到錢鍾書的回信可能還要等上一段時間,然而還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錢鍾書就將底稿寄了回來。同時,他還托人帶來口信,要武老師和他電話聯(lián)系。錢鍾書在電話里嚴肅地對武老師說道:“必須以我修改過的為定稿,不容再改,否則,不入詞典。”錢鍾書的語氣顯得異常堅決,沒有一點回旋的余地。
當武老師展讀了錢鍾書的改稿后,發(fā)現(xiàn)對方刪除了3處地方。最讓武老師感到詫異的是,錢鍾書竟然刪除了稱他為“著名學者”中的“著名”二字。而以當時錢鍾書的威望和成就,稱他為“著名學者”一點也不為過。然而,錢鍾書卻嚴厲地拒絕了。
求真求實既是錢鍾書的處事風格,也是他一貫的做人風格。
姚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