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健康 > 正文

平心靜氣 少動多靜 防“暑”傷人

2022-07-06 09:50:10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明天我們將迎來今年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小暑”,這意味著極端炎熱天氣開始襲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到了小暑節(jié)氣,連風中都彌漫著熱氣,撲面而來的熱浪,讓人無處藏身。暑氣蒸騰,萬物浮躁。那么,小暑節(jié)氣后我們應該如何養(yǎng)生呢?本期健康周刊采訪了來自合肥市婦幼保健院的國家二級營養(yǎng)師程圣鴻,并集納了其他權威專家的意見,為您整理出小暑節(jié)氣的飲食起居指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清淡飲食 也別丟了蛋白質

小暑前后,氣溫動輒就會在35℃上下。人在攝入食物時,也會增加體內的熱量。夏天如果膳食中魚肉蛋這類蛋白質食物攝入過多,就會感覺更加燥熱難受。多吃蛋白質含量低的蔬菜水果,更有利于讓人感覺清爽。但是,夏天也不能因為貪圖涼爽,只吃水果和涼粉、涼皮,不吃含蛋白質的食物。程圣鴻推薦了以下飲食方法。

1.小暑黃鱔賽人參

來自水底的美味——黃鱔,眼下食用正當時。民間素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小暑前后一個月的黃鱔最滋補。中醫(y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2.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

所謂“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民間有“喝上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的說法。

入伏喝羊肉湯是以食為療的一大創(chuàng)舉。羊經過冬春兩季的滋養(yǎng),膘肥肉嫩,其肉燉出的湯味醇、膻味小。夏日濕熱,人們食欲減退,在此時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湯,可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欲。食后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渾身毛孔通透,五臟六腑的濕熱、寒氣、毒素隨著汗液排出體外,身體內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

3.頭伏餃子二伏面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民間傳統的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還有的地方有小暑節(jié)氣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yǎng)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另外,小暑時應多吃炒綠豆芽,它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4.來碗山楂、荷葉茶飲

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是進入長夏的第一個節(jié)氣。據專家介紹,長夏在五臟屬脾,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脾最怕濕邪來犯。他建議,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jié)氣食用。

此外,還可以用山楂、荷葉代茶飲。先將山楂切片曬干,如煎水每次用15~30克,荷葉曬干,每次用10克,煎好后去渣代茶飲。中醫(yī)認為夏天屬心,長夏歸脾,宜養(yǎng)心健脾,山楂荷葉代茶飲,味酸氣香,有清熱解暑,健脾開胃,強心降脂的功效,特別適宜心脾兩虛,淤血阻絡的人群。

晚睡早起 少動多靜 心平氣和

1.晝長夜短 起居宜午休

因為天氣炎熱,夏日晝長夜短,大部分人會晚睡早起,所以在起居方面,人們中午時候可以適當休息,幫助自身恢復身體疲勞。不過也要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腎病內分泌科副主任醫(yī)師于國泳提示稱,為了避免中暑,小暑時節(jié)人們應注意防曬、經常洗澡、勤換衣物,這樣可以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fā)泄。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出汗以后不要立即洗澡。

2.外熱須內“冷” 心靜體自涼

夏季氣溫增高,人們容易緊張、煩躁,心火過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在夏季容易在情緒激動或過勞的狀態(tài)下,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導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礙,血壓升高甚至猝死。所以,夏季的養(yǎng)生尤其要護養(yǎng)心臟。

現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情緒波動時,人體會因為精神上的負面刺激造成免疫力低下。因此,夏季應多做制怒平和的自我調節(jié)。

3.平心靜氣 少動多靜

平心靜氣:中醫(y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yǎng)生重點突出“心靜”,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yǎng)陽”之原則。

少動多靜:炎炎夏季,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huán)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小暑要防“暑濕”傷人

小暑時節(jié)已入盛夏,中醫(y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為自然界的六氣之一,若暑熱太過,起居不慎,暑氣亦會傷人。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成杰輝指出,暑濕偏盛是小暑時期的氣候特點,此時養(yǎng)生重點為消暑寧心,去濕健脾。

小暑時節(jié)炎熱高溫,常常容易中暑。中醫(y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暴曬或高熱密閉環(huán)境下工作造成;而陰暑是由于夏月不恰當的乘涼、飲冷、寒邪侵襲人體肌表或內臟而發(fā)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陰暑。

預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過度貪涼,不要在樹蔭底、屋檐下、過道里乘涼時間過長,空調房間溫度不宜過低,睡眠時不要讓電扇或空調風口對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飲進冷開水或冰鎮(zhèn)飲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陰暑者可服藿香正氣丸,能解暑化濕;胃腸受寒,可飲生姜紅糖水溫中和胃;關節(jié)冷痛可進行關節(jié)熱敷,適量飲用紅酒、米酒以溫經通絡。若病情復雜、外寒內熱或虛實夾雜者,建議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

蔡富根/文 部分資料據《健康時報》《生命時報》等

上一篇:小暑三候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