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貨郎常在年關(guān)的時候挑著擔子,挨家串戶地吆喝,吸引大人的是一些針頭線腦、樟腦丸、松緊帶之類的;吸引孩子的自然是印著花紋的小皮球、寶塔糖、帶哨聲的氣球……平日里,這些不常見的小物件雖談不上琳瑯滿目,但絕對會搖蕩鄉(xiāng)村少年的心扉。父母一般會依著孩子們的心意,一是為了過年圖個喜慶,二是也不想掃了孩子的興致,但只得挑一樣,多了可不行。如是糾纏下去,父母們準沒好氣地說“下回再買!”我當然會挑彩色的氣球,睡夢之中,都重復(fù)好幾次了!
和常見的氣球不大一樣,它多了個“嘴”,是用竹子還是塑料做的管子,記不清了。印象中,塞進氣球口的一端,用薄橡皮綁在中間,邊緣只留一些空隙,放氣時,發(fā)出“啾啾”的響聲,很是悅耳動聽。我總好奇那聲響是如何發(fā)出的,在孩子看來,一切理性的解釋,總少了種懵懂的趣味。多是幾個孩子簇擁在一起,不敢吹得太大,怕炸掉;吹得太小,又比不過鄰家的小伙伴,甚是沒面子。反復(fù)吹了幾次之后,里面便積攢了些許水汽,便從里往外翻,擦干凈,接著吹。也有興頭之時,或受到小伙伴們的蠱惑,鼓脹著腮幫子,漲紅臉,猛勁地吹著,繼續(xù)發(fā)力。只在陶醉之時,“嘭”的一聲巨響,呆愣片刻,我便哇哇大哭起來,倒不是因為炸得生疼的嘴巴,而是懊悔氣球沒了,自然也就不能整天捏在手心、吹在嘴里顯擺了。
那些零碎的氣球皮散落一地,大塊的,還得撿拾起來,放在嘴邊,用力吸進口腔,便成了個球形的“泡泡”,再用細繩緊緊扎起來,掛在床頭邊,也算是一道別致的風景。有時還放一顆石頭子兒在里面,搖起來“咣當咣當”響。但沒過幾天,總免不了“癟了”,皺巴巴的,一副蔫答答、無精打采的樣子,于是散開細繩,重振“球”鼓。吹薄的氣球皮亮晶晶的,很有光澤,富有彈性,像極了十七八歲女孩的肌膚,真的是吹彈即破。
太小的“泡泡”,掛起來實在不好看,通常也會用力壓在桌面,甚至抵在小伙伴的身上、臉上,讓它“開花”,一陣“啪啪”的聲響,發(fā)揮它最后的娛樂價值,接著便是你追我趕的打鬧聲,孩子們的快樂就是那么簡單。不像現(xiàn)在有些娛樂場地,讓你打槍“爆氣球”,想起來,太可惜,真的是暴殄天物啊!會丟失一只發(fā)出哨聲的氣球嗎?我常常一遍遍地問自己。如果不是氣球,那又會是別的什么呢?
上初中后,賣貨郎突然間就尋不見了。村里多了個小店,但已買不到那種氣球。再后來,婚慶公司有專門的吹氣設(shè)備,用腳踩,機械性操作,幾秒鐘就吹好一個,腮幫子也不會那般酸澀了,省卻了許多麻煩。多年后,我也身為人父?粗⒆觽冏分、鬧著,吹著氣球,拍打著,跑來跑去。記憶的深處,那只脫了線的氣球,越飛越遠,越飛越高,卻怎么也吹不響了!
安徽合肥 吳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