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路上,“禍從天降”。高空拋物給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害令人深惡痛絕。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將“高空拋物罪”單獨入刑之后,群眾的法治意識明顯提升,但記者近日在重慶、山東、河北多地采訪發(fā)現(xiàn),治理高空拋物依然面臨取證難、科技手段應用難、民事案件處置難等多重難點。(4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對高空拋物入刑即判,具有強大的法律震懾功效。比如, 3月31日,重慶萬州法院宣判重慶首例高空拋物案,被告人鐘某某為泄私憤將椅子、花瓶、電飯煲、電視機等從12樓扔出窗外,致樓下停放的4輛車不同程度受損,被以高空拋物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此案就具有警示意義。
對高空拋物法律不手軟,是對受害者最有力的保護,更是對公共安全最有效的守護。不必諱言,高空拋物不僅不文明,更是在挑戰(zhàn)法律底線,對此,就須“罰”。而另一種情形也值得警惕,就是無法確定高空拋物具體侵權人,則可能會出現(xiàn)由眾人共同擔責的判決,這對于對未實施高空拋物的人來說,替人擔責,也是一種“禍從天降”。
當然,也應看到,相對于較完善的法律保障,目前治理高空拋物仍面臨多重難點,借助媒體調查來看,取證難,小區(qū)內雖都安裝了攝像頭,但絕大多數(shù)只能俯拍;科技手段應用難,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智慧監(jiān)控方面已有相對成熟的應用,但出于節(jié)省成本的考慮,物業(yè)公司很難將其引入日常監(jiān)管工作中。這些均是亟待突破的堵點。
治理高空拋物尚需合力而治。相關職能部門須切實負起責任。據(jù)悉,民法典完善了高空拋物墜物治理規(guī)則,明確了公安機關、物業(yè)等職責。所以,各相關部門當切實履職盡責,形成治理合力。以物業(yè)為例,就有必要做好管理及宣傳警示,既要避免出現(xiàn)人為故意高空拋物,更應加強對建筑物的巡查及維護,以避免建筑物或設施年久失修導致的高空墜物。
此外,市民也應多些行為自覺。比如,要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共同維護安全、整潔的生活環(huán)境;還如,對于一些高空拋物現(xiàn)象,也應堅決抵制,對不文明行為要敢于揭露舉報,畢竟,拒絕高空拋物人人有責。
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