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zgstyb.cn)訊 :在泗縣瓦坊鄉(xiāng),萇鳳陽家的豆腐遠近聞名,經(jīng)常供不應(yīng)求。每天傍晚萇鳳陽雷打不動的泡豆、洗豆,隔天凌晨4點他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起火、蒸煮、點鹵、壓制成型……一道道工序下來,一塊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出鍋了,濃郁的豆香飄滿了整個小院。
來不及緩口氣,外面天色已亮。裝好豆腐,萇鳳陽騎上三輪車,開始走村串戶,銷售自己做的豆腐。賣了50多年的豆腐,萇鳳陽做出來的豆腐味道正、口感好,在瓦坊鄉(xiāng)周邊已經(jīng)小有名氣。“手工豆腐,新鮮、好吃,周圍村民都在他家買。”前來購買豆腐的村民郭愛蘭說。因為物美價廉,萇鳳陽家的豆腐總是很早就被搶購一空。
“2斤的豆腐,保證只多不會少,你拿回家放心稱。”不用過稱,萇鳳對自己手上的功夫有十足的把握,他總說做生意先做人,誠實守信是第一位的,不能讓信任自己的顧客吃了虧。久而久之,為人本分、做事實在,已經(jīng)成了“老萇豆腐”最好的廣告。
萇鳳陽今年82歲,家住泗縣瓦坊鄉(xiāng)張樓村,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萇鳳陽家中有2口人,2畝地,老兩口都已經(jīng)年過八旬,不能務(wù)工,唯有磨豆腐這幾十年的老手藝從未舍棄。
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原來沒有機械設(shè)備,只能靠人工拉磨,家里四個兒女都是推著磨盤長大的。”跟著老伴做了一輩子的豆腐,朱友芳心里有倒不完的苦水。在醫(yī)療、低保、光伏等各項政策的幫扶下,兩位老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已于2016年成功脫了貧、“摘了帽”。
“誰成想,這不缺衣少穿了,做豆腐竟還做上癮了!”談及做豆腐的愛好,朱友芳哭笑不得。干一行愛一行,當(dāng)做豆腐不再是養(yǎng)家糊口的營生,夫妻二人反而從中做到了生活的樂趣,走到哪兒三句話離不了豆腐。為了用柴火做出味道最好的豆腐,空閑的時候,兩人就一起帶著斧頭、鐵鍬、兜子出門去拾柴。
“我是老黨員,我想趕緊脫貧致富,不能一直靠政府扶持,盡量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已過耄耋之年,卻依舊精神矍鑠的萇鳳陽老人,平日里喜歡看新聞,尤其關(guān)注全國大事小情,總愛將“不能吃閑飯,要靠自己的雙手奮斗”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為了響應(yīng)國家精準扶貧號召,萇鳳陽不僅自己堅持勞作,更鼓勵老伴居家就業(yè)。據(jù)了解,靠著賣豆腐萇鳳陽每天能賺40元錢,妻子偶爾在家串串珠鏈、頭花,每周也有近100元的收入。疫情期間,閑不住的他不僅主動到村頭報道,當(dāng)了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更自愿捐獻了20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老黨員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
“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又有那么多真心實意幫咱的人,我們要感恩,要好好干,幸福的日子還多著呢。”每天忙忙碌碌,萇鳳陽對未來滿懷信心。
(楊秋秋 高波 市場星報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記者 禹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