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謀士,智商高,眼光遠,思維縝密,精于謀劃,成為君王謀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左膀右臂,甚至于可以左右君王的內(nèi)政外交的重大決策。聽則勝,不聽則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謀士們在為君王謀取成功的同時,常常容易忽略了自己的安全,有時,大難臨頭卻渾然不覺。后人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長于謀人,短于謀己!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謀臣文種,在越王勾踐劍戰(zhàn)敗,身處絕境之時,為勾踐獻上七計滅吳的謀略,結果七計中只用了三計,便滅了吳國。在越國舉國歡慶勝利,文種也陶醉于喜悅之中,但不幸已降臨,文種絲毫沒有察覺,雖經(jīng)老朋友范蠡的提醒:“越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钡姆N從內(nèi)心深處并不認同,認為勾踐不會負己。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越國的死敵吳國,也有一位高級謀士叫伍子胥,此人稱得上謀高性直,忠貞不二。他對吳、越兩國關系洞若觀火,對越國謀略看得一清二楚,他一再提醒吳王夫差不要心慈手軟,一定要斬草除根,不留后患。由于吳國太宰伯嚭收取越國大量賄賂,處處為越國代言,經(jīng)常挑撥吳王夫差與伍子胥之間的關系,抵毀伍子胥對王不忠不敬,使夫差不僅聽不進伍子胥的諫言,還對伍子胥產(chǎn)生了反感。加之伍子胥在勸諫時,也沒有找到一種適合于吳王夫差樂于接受的方法,兩人之間關系越來越緊張,情緒對立,誤解加深,直至吳王夫差賜劍讓伍子胥自裁!伍子胥萬萬沒想到,自己一生追隨、效忠君王,最后賜劍讓其自裁,真是死不瞑目啊!
楚漢相爭時期,范增成為項羽的高級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可見地位之顯赫!作為謀士的范增,智慧超群,眼光獨具,在眾多爭王、爭霸者中,他一眼看穿名聲地位都不顯赫的劉邦,是未來與項羽爭天下的對手,并設計鴻門宴除掉對手,以絕后患。由于項羽的婦人之仁,使謀與決最后脫節(jié),使劉邦這個煮熟的鴨子給飛了,失去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消滅對手的機會。這讓范增氣急敗壞,不僅砍碎了劉邦饋贈禮品,且憤怒地說:“豎子不可與謀!”然后抽身而去。我想,范增此時的言行,對項羽刺激一定很大,雖尊稱范增為亞父,但畢竟是君臣!此時的范增情緒已經(jīng)失控,連君臣之禮都不顧及了,這在兩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不快的種子,以至于后來陳平一個簡單的反間計,就使兩人不歡而散,分道揚鑣,范增也因此憤郁而亡。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智商如此之高的謀士,怎么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呢?我簡單地概括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用靜態(tài)的眼光看待自己效忠的君王。人都是變化的,君王也是一樣。比如,年輕時的自己,與中年時的自己會不一樣,老年的自己,與中年時的自己,又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年齡段看法、態(tài)度都有所差異。例如爭論,年輕時總想爭個輸贏,中年時,就懂得了一些讓步,老年時,就沒有什么興趣爭下去。所以,孔子便有人生“三戒”之論,這都是從人性固有的特點得出的結論。謀士們?yōu)榫跣Я,大多?shù)都是在君王弱小、困難之時,有的甚至身處逆境之中,他們急需要得到人才的幫助,對待人才也倍加珍惜。如曹操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謀士荀彧來投,曹操高興得手舞足蹈,甚至稱贊荀彧是他的張子房。倆人政治理想相投,都是為了“匡扶漢室”!但隨著曹操實力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挾天子以令諸侯,官職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曹操的政治理想也由過去匡扶漢室,逐漸演變成為“取代漢室”。而荀彧還用過去老眼光看待曹操,所以,兩人在曹操加九錫的問題上,產(chǎn)生嚴重對立,荀彧最終被曹操害死。
其二、謀士們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謀士個個志存高遠,才高八斗,常常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一定時期,君王們言聽計從,為君之師。長此以往,有些謀士自覺或不自覺地滋長出居高臨下,惟我獨聰?shù)男膽B(tài)。對君王納其謀則樂,不納則怨。無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國謀士伍子胥,還是楚漢相爭時期的范增,都患有一種強迫癥,只要君王不納其謀,就抱怨,就怨恨,這種情緒顯然會加劇君臣之間心理對立,互相不信任,最后非殺即散。 其三、沒有找到君王樂于接受的方法。向君王獻計獻策,本質上是一種進諫。不僅是謀略高人一籌,還要有一套讓君王接受你的謀略方法。這在歷史上成功的例子頗多。如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諫齊王等,都是找到了讓對方樂于接受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如果謀略再好,不為君王所采納,一切都會徒勞無功,甚至于招來殺身之禍!
歷史上,像范蠡、張良,這樣既長于謀人,又善于謀己,能進則進,該退則退,進退自如的高人畢竟很少。很多謀士都是長于謀人,短于謀己,其結局悲催,令人嘆息。如果后人能透過歷史這面鏡子,吸取教訓,摸索出規(guī)律,使高人們的長處更長,短板不短,善莫大焉!
□ 合肥 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