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8月10日頭版頭條 2020年7月20日8時31分,根據國家防總指令,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王家壩閘啟閉機室里工作人員按下控制按鈕。13孔閘門緩緩打開,滾滾洪水噴薄而出,蒙洼蓄洪區(qū)則敞開懷抱,接納滔滔洪水……當天,地處淮河中游的潁上南潤段、邱家湖、姜唐湖先后開閘蓄洪。一天之中,阜陽市5小時內4個閘相繼開啟泄洪,涉及28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30多萬人。
洪水洶涌,蒙洼蓄洪區(qū)的4個鄉(xiāng)鎮(zhèn)、77個湖心莊臺相繼成了水中“孤島”,180平方公里成為一片“澤國”,18萬畝良田被淹沒,19.5萬人口遭受水災。這是“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自1953年建成后,第16次開閘,也是蒙洼人遇上的第16次蓄洪。蒙洼人一邊飽含熱淚,一邊扛下所有!叭舨皇潜撇坏靡,誰會讓自己的村莊良田變成汪洋一片!”有網民感慨。
截至7月23日13時閉閘,蒙洼蓄洪區(qū)內共蓄水3.75億立方米,相當于26個杭州西湖年蓄水量。蓄洪后,增援人員從四面八方涌來,筑起銅墻鐵壁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舍小家,顧大家。一次次悲壯犧牲,一次次堅強崛起。無論時光怎么流轉,“王家壩精神”的內核一直沒有變,而每一次奉獻,都在淬煉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王家壩,一座奉獻者的豐碑。
泄洪前夕,蒙洼人拉著家產,趕著牛羊,連夜搶收田地里的毛豆……淚水來不及流,他們便匆忙地離開了家鄉(xiāng)!皶r代楷模”高思杰多次奮戰(zhàn)在淮河抗洪搶險報道第一線,他記得,2003年王家壩開閘時,蒙洼蓄洪區(qū)轉移1萬人,一部分人轉移到莊臺上,一部分人住在淮河大壩的帳篷里。這一次,阜陽境內4個行蓄洪區(qū)居民超過34萬人,只有2860人需要轉移;從接到撤離指令,到蒙洼蓄洪區(qū)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區(qū)人員全部轉移安置,不落一人,只用了7個小時。這在蒙洼蓄洪轉移歷史上是少之又少。
科學的治理,合理的決策,加上一項項貼心、周密的措施,尤其是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兌現了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莊嚴承諾,實現了淮河平安度汛的目標,也讓王家壩精神在滔滔洪水中淬煉出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