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安徽省氣象臺宣布安徽省正式出梅,這也意味著這輪史上時間最長,降雨量歷史同期最大的梅雨終于結束了。
今年安徽6月2日入梅,較常年提早14天,截至7月31日,梅雨期已達60天,為歷史第一位。
據省氣象臺觀測數據顯示,6月1日20時至7月31日20時,全省平均降水量為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多。其中雨量最大的是岳西縣鷂落坪,達到了驚人的2179毫米!
6月份以來,全省有60%的國家氣象站,其累計降水量排在歷史同期前三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其中25%為歷史同期最多。據合肥市氣象部門統計,自6月10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26日16時,合肥的平均降水量就達到829毫米,為常年3.36倍,超過1991年的826毫米,突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連綿不斷的強降雨還造成長江安徽段、巢湖以及淮河安徽段汛情嚴峻。氣象數據顯示,長江流域安徽段平均降水量為96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為歷史同期第一;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平均降水量為120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為歷史同期第二,僅次于1996年的1255毫米;淮河流域安徽段今年6月10日以來平均降水量為656毫米,是常年同期近2倍,為歷史同期第一。巢湖流域今年6月10日以來平均降水量為93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3倍,為歷史同期第一。
梅雨期史上最長,雨量歷史同期最多
統計數據顯示,6月2日以來,全國超過1000毫米以上的強降水中心主要位于安徽省大別山區(qū)、沿江西部及皖南山區(qū);全國超過1200毫米的16個國家氣象站中我省占12個,最大是黃山光明頂,達到1720毫米,是常年雨量的2.3倍。第二、第三分別是祁門和岳西,分別達到1657毫米和1599毫米,均是常年雨量的3倍以上。
因此,安徽省氣象部門認為,安徽省大別山區(qū)、沿江西部及皖南山區(qū)是6月份以來的全國強降水中心。
從降雨強度看,6月以來安徽省不但出現大范圍暴雨、大暴雨,而且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特大暴雨。據氣象部門觀測,黟縣、金寨、六安三個國家站出現特大暴雨,日雨量最大為金寨,7月18日雨量達到了309.5毫米;銅陵、金寨、六安三個國家站創(chuàng)本站日雨量歷史極值。繁昌、宣城和銅陵三個國家站最大小時雨強創(chuàng)本站歷史極值。全省有762個區(qū)域站小時雨強超過50毫米,4個站超過100毫米。
省氣象部門專家綜合考慮梅雨期長度和梅雨量,認為江淮之間和沿江江南今年梅雨強度均為歷史第一位。
安徽是全國強降水中心,梅雨強度史上第一
回顧6月以來的降雨,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降雨從皖北到皖南來回跑,可以說是把安徽“從頭到腳澆了個透”。
省氣象部門觀測顯示,梅雨期雨帶在我省南北擺動,出現10次強降水過程。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的占全省面積的65.3%;淮河以南大部超過800毫米,占全省面積的42.0%;超過1000毫米的占全省面積的18.5%;超過1200毫米的占全省面積的6.5%。
與歷史典型梅雨年不同等級降水量覆蓋范圍相比,今年超過600毫米、800毫米、1000毫米、1200毫米的站數均為歷史最多。
10輪強降水,讓全省2/3地區(qū)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
多種原因齊聚導致出現最強梅雨
“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氣象專家表示,2020年南海夏季風爆發(fā)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偏北,造成安徽省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
“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勢均力敵,致使梅雨鋒偏強!睂<曳治鲋赋,2019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副高引導的水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輸送明顯偏強;南海夏季風爆發(fā)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往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輸送也較強。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huán)流發(fā)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向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爆發(fā)偏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降雨明顯偏多。
記者 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