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回憶過去,少不了會想起父親和他的田地,那里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兒時家里有二畝水田、三塊旱地,總面積不大,所種植的水稻和麥子,維持全年口糧還捉襟見肘,到了春三月總要“鬧饑荒”。
面對這種情況,父親霄衣旰食,把野外無人問津的荒地開墾出來。先鋤去地面的雜草,用鍬翻挖一遍,自制的鐵齒鈀刨出草根,晾曬一段時間后,再重復兩遍。徹底除去所有草根,這樣的地稍作加工平整,就能種植農作物了。春夏之際撒一小撮芝麻,秋季多少也有幾升的收獲;秋收時節(jié)重整地面種油菜,來年春天還能換回幾斤油。為了防止豬牛等牲畜進入,在地的四周挖一道壕溝作障礙。這給日常澆水施肥帶來麻煩,父親將三根木棍綁在一起當作簡易跳板,為了過溝時保持身體平衡,從家?guī)硪桓L竹竿作支撐,肩挑重擔、手拄竹竿,小心翼翼地走過獨木橋。在故鄉(xiāng),像父親這樣惜土如金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在相對寬的田埂邊用鍬扎個口子,丟下幾粒蠶豆;在圳旁邊寸尺寬的陔埂上,栽上幾棵瓜秧;在表垅的兩邊穴播,套種棉花苗……在父親的眼里沒有一塊土地是多余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
為了改善田地的土壤結構,適時補充養(yǎng)料是必做的一件事,父親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和步驟制作農家肥。挖個糞窖,利用早晚時間,到野外撿豬牛糞,同時將圈舍內的糞收集起來發(fā)酵,但糞肥是有限的,難以滿足田地的需求。春耕生產前夕,鄉(xiāng)親們結伴而行,到離家較遠的開闊地帶,將遍地叢生的野草割回來,撒在田里漚肥,綠肥的時效持久,腐殖質在泥土里一天天慢慢地腐爛,水田的表面經(jīng)常會冒出一個個小氣泡。每年冬季枯水季節(jié),父親找個有淤泥腐草的池塘,將沉淀的稀泥雜質撈上來,土疙瘩曬干后敲碎,用稻草裹上木屑、樹葉、秸稈等可燃物,壘上淤泥土,兩頭留個通風口燒土糞,這種泥肥具有保暖耐寒的作用,適用于冬季作物的生長。那時有化肥的人家廖廖無幾,偶爾分到一點尿素或碳酸氫銨,權當著輔助肥料而矣。
父親的土地最辛酸。每當天色蒙蒙亮,父親就開始了一天的勞動,我常常被拿鋤頭和鐵鍬的聲音吵醒,有時少不了還要責備父親幾句。小時候我一直不理解,為什么父親每天總是起得很早。長大后才明白,叫醒父親的不是鬧鐘,而是生產生活的責任。沃野千里,稻熟麥盈,父親竭力而為,田地傾囊回報,但土地的產出是有限的,我們的日子過得總是貧困交加,肚子每天總是饑腸轆轆。父親只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他的能量是有限的。
講述父親的田地就像彈奏的琴弦上迸發(fā)出一個個如泣如訴的音符,讓人潸然淚下。我年少的心與田地休戚相關,最喜悅的事是到豐收的打谷場上分稻谷,最擔擾的是家中無米下鍋時。雖然那時涉世不深,但我的心里始終有一個美好的愿望:一天能吃三頓飯。這個愿望歷經(jīng)多年以后才得以兌現(xiàn),而父親背負著這個愿望,像只踽踽獨行的蝸牛,直至終老故土。
在父親的田地里摸爬滾打了20年,我最欽佩的是父親的敬業(yè)態(tài)度。常年累月一門心思地種田地,心無旁騖,畢生不悔。天氣晴好時,汗?jié)褚律?陰雨連綿時,蓑衣箬帽。勞動的艱辛,在父親的眼里能美美地睡上一覺就結束了;生活的困難,在父親赤腳小跑的步伐里都一一解決掉。雖然離開家鄉(xiāng)已很多年,但那片熟悉的田野我不曾忘記,一股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像涓涓細流在我的內心緩緩流淌。
我每年都要回鄉(xiāng)看看父親曾經(jīng)耕耘的存量很少的田地,那不僅僅是塊田或地,更是寫著滄桑心懷的凝聚,是我用一生時光慢慢品讀的故土家園! 合肥 王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