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隔離點外與工作人員一起合影
觀察點內(nèi),黃濤正在幫助同事穿隔離服
周明俊向解除隔離人員發(fā)放證明
觀察點內(nèi),工作人員正在為解除隔離人員消毒
“周主任,到這邊來啊!”一名同事穿過捧著花的人群,朝周明俊招手。在觀察點的側(cè)門階梯上,一群人依次站著,有人咧著嘴笑,有人依偎著同伴悄悄抹去眼淚。
“來,大家準備好,我喊1、2、3,你們喊茄子。”階梯下的攝影師朝著人群喊著。
“1、2、3!”
“茄子!”
4月30日上午,合肥市首個新冠肺炎密切接觸人員集中醫(yī)學觀察點門口,44名觀察點工作人員脫去了隔離服,聚在一起合影。這是他們并肩作戰(zhàn)83天后的首張合照。就在29日,這里迎來了新冠肺炎密切接觸人員首度清零。合影后,他們各自回家,和家人度過久違的假期。從2月5日連夜啟用觀察點、2月7日第一名密接人員入住,到4月30日觀察點密接人員人數(shù)為0,從1到0,不只是一個數(shù)字的變化,更是44個人83天不分晝夜的堅守結(jié)果。
緊急啟動觀察點 偌大會議室只有一張白板
“你看我,還有肌肉!”記者見到周明俊時,他正在排著合影的隊形,透過黑色的短袖,他和身邊的同事打趣著自己身上的腹肌。站在他前面的姑娘正在抹著眼淚,聽到他的話后破涕而笑。只要圍在周明俊身邊,似乎沒有人是不開心的,今年50歲的周明俊說起話來聲音清朗,行動起來迅速果斷,“周主任是我們的主心骨。”在觀察點里負責消殺的黃濤對記者說道。
周明俊是包河區(qū)常青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疫情爆發(fā)后,他一直在社區(qū)進行疫情防控工作。每天,他都要隨訪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以下簡稱“密接者”),觀察、記錄他們的身體狀況。2月8日,周明俊正開著車,準備趕往下一戶自我隔離的密接者家中,一通電話打來,改變了他后兩個多月的生活軌跡。
“周明俊,現(xiàn)任命你為包河區(qū)密接者觀察點副組長,請下午4點到達觀察點,全面對接觀察點工作。”接完電話,周明俊來不及多想,便立即告訴了愛人,簡單打包了幾件衣服,他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了觀察點。
由于觀察點啟動緊急,一切工作流程和方案都未確定,為了盡快制定密接者接待和隔離等應急方案,周明俊和隊員們連續(xù)三個晚上加班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足五個小時。終于,一套精細、完整、可操作的觀察點工作制度和應急處置預案被梳理完畢。走進觀察點會議室,記者看到整整一面墻上都貼滿了制度預案、分工職責,并詳細地記錄著每間房的布局和居住情況。
物資不夠塑料袋來湊
把最大風險集中到一個人身上
方案中規(guī)定,一名密接者在到達觀察點后,需要走特定的通道進入觀察點內(nèi)部,在入口登記信息、領(lǐng)取生活物資和房卡后,就要住進指定房間,待滿14天觀察期。在此期間,任何密接者不能踏出房門半步,每日的食物、快遞和生活垃圾由觀察點的消殺人員負責在房門口運送。走進觀察點內(nèi),記者發(fā)現(xiàn)整個觀察點被改造為“三區(qū)二通道”,4~6層作為密接者隔離觀察區(qū)域,走廊里充斥著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地上鋪滿了一層尼龍布,每個房門前,都有一張圓形矮桌,這是用來每日分放生活物資的。3層作為工作人員休息和辦公的區(qū)域,一層正門作為密接者專用通道,側(cè)門作為工作人員通道,中間由隔板分成兩個獨立區(qū)域。
在觀察點中的44名工作人員來自各行各業(yè),他們有的是醫(yī)生、護士,有的是公務員、警察、司機……根據(jù)每個人的職業(yè)特色和專長,這44名工作人員被分為健康觀察組、疾控消殺組、心理咨詢組和密接人員接運組等。在2月中上旬物資極為緊缺的時候,觀察點的工作人員們用塑料袋和膠鞋作為防護;本來由三個人完成的消殺工作,由一個人去完成,這樣就能夠節(jié)省下兩套隔離服……負責消殺的黃濤回憶起那段時光,覺得自己每天都像被裹在保鮮膜里,“穿著隔離服上樓消殺、運送物資,一次就要近兩個小時。整個隔離服緊緊貼在身上,汗水就往下流,又悶又熱又癢。”
但比起消殺組成員體力上的勞累,密接人員接運組的成員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因為組員負責接待密接者,需要直面接觸密接者,而這個密接人員接運組里,只有周明俊一個人,這是他在第一天接手工作時就做下的決定。“我一個人負責所有密接者的接待,可以把其他工作人員的風險降到最低。”周明俊說。
日日問候 耐心對待
把手機號、微信號交給每位密接者
83天,197名密接者來往留去,在這里,他們消釋了不安和惶恐,記住了感動和溫暖。
“醫(yī)生,我求求你,讓我去醫(yī)院照顧女兒吧!”2月初,一對從武漢來的母子住進了觀察點,女子還沒進門,情緒就很崩潰,一見到觀察點的工作人員,女子便跪在地上,嚎哭不止。周明俊和同事上前安撫女子,詢問情況,才得知原來女子一家四口連夜從武漢趕出來,想到合肥來投奔親戚,不料丈夫和女兒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住進了醫(yī)院,女子和兒子被送到了觀察點。
周明俊和同事扶起了她,“你的兒子這么小,你去醫(yī)院了,他怎么辦?”周明俊和同事反復地勸說女子,通過社區(qū)聯(lián)系到了醫(yī)院,向醫(yī)院說明情況。醫(yī)院在結(jié)合實際情況后,安排了護士單獨照顧女孩。之后,周明俊和同事每天都上門問候女子:“吃、住都還習慣嗎?”“我們問了醫(yī)院,你的丈夫女兒都恢復得不錯。”漸漸地,女子打消了念頭,決定帶著兒子安心住在觀察點,接受隔離。解除隔離后,女子一家四口回到了武漢,臨走的那天,女子給周明俊發(fā)了一條微信:“謝謝你們!”
“每一位住進觀察點的密接者,他們前三天的精神狀態(tài)最緊張,住到一周左右,他們會開始變得不耐煩。”周明俊告訴記者,為了安撫密接者,每天在上門測量體溫的半小時前,工作人員們都會挨個打電話詢問大家睡得怎么樣、心情如何、有沒有不適的地方、方不方便在早上接受隨訪。他還把自己的手機號和微信號寫在了密接者人手一份的“溫馨提示”上,以便大家有事能夠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他。
到了3月,觀察點接待的密接者開始以從境外返回的人員為主。在最忙碌的一天里,觀察點的工作人員們連續(xù)接待了20多名海外留學生,直到半夜12點,才把密接者安排完畢。3月29日晚上11點左右,周明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剛回到房間準備休息,突然接到密接者的一通電話,對方正在倒時差,忙著上國外的網(wǎng)課,突然房間斷了電。周明俊立馬叫上同事一起,穿上隔離服,趕到密接者房間查看電路。帶著一只試電筆,周明俊和同事兩人當起了臨時的電工,挨個把房間內(nèi)的所有插孔都檢查了一遍,又去檢查了總開關(guān),發(fā)現(xiàn)是每天消殺的消毒液里充滿氯氣,腐蝕了電線外部,導致線路接觸不良,房內(nèi)的電忽有忽無。折騰到了半夜兩點多,周明俊干脆守在電箱旁邊,連密接者都于心不忍,打來電話讓他回去休息,第二天再修電路。
周明俊最為緊張的時刻,無疑是轉(zhuǎn)移唯一一位確診的密接者。在該密接者入住的第二天,采樣的結(jié)果就出來了?吹“陽性”的那一刻,周明俊屏住了呼吸,作為接待過該確診病例的人,他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必須快速轉(zhuǎn)移,降低風險!”電話通知、進門防護、協(xié)助收拾、疏通通道、送上120急救車,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
舍不得扔掉的外賣訂單
備注著戰(zhàn)疫日子里溫暖的回饋
在觀察點里,工作人員和密接者們還漸漸培養(yǎng)出了默契。比如消殺組的成員每天都輪流為密接者們送餐,不同的消殺成員敲門的節(jié)奏不一,通過敲門的聲音,密接者們就知道今天送餐的是誰。又比如密接者讓工作人員幫拿外賣,外賣到了以后,才告訴工作人員外賣是給他們點的……在封閉的隔離期里,這些心照不宣的小默契讓觀察點內(nèi)洋溢著踏實和溫馨。
在觀察點的會議室里,記者發(fā)現(xiàn)會議桌上有個袋子,里面整齊地裝滿了一疊外賣訂單,周明俊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密接者們給予他們的溫暖。記者隨便抽出一張,看到上面?zhèn)渥⒅?ldquo;致醫(yī)學觀察組的工作人員們,謝謝這段時間來大家無微不至的照顧,你們辛苦了”,還有訂單上備注:“感謝全體工作人員的付出與守護!中國加油!希望你們也能享受一個甜甜的下午茶”。原來,這些都是密接者隔離期間給駐點工作人員點的外賣,后勤組的王婧婷說,他們經(jīng)常收到這些特殊的外賣,每次收到外賣,他們就把工作人員叫到一起,分享著這些“甜蜜”的時光。在辦公室的墻上,還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白衣天使 美好身影 堅韌敬業(yè) 情暖人心”,周明俊指著那面錦旗,眼睛笑成了一條縫,他說這是不久前,一名解除隔離的留學生特地送來的。
觀察點迎來首度清零
他們終于能和家人團聚了
83天的守護,這個合肥市首個新冠肺炎密切接觸人員醫(yī)學集中觀察點———包河區(qū)密接人員集中醫(yī)學觀察點始終保持著零糾紛、零事故和零投訴,終于,他們迎來了零密接者的結(jié)果。觀察點的首度清零,這意味著包河區(qū)開始進入新冠肺炎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密接人員集中醫(yī)學觀察場所暫不撤點,所有駐點工作人員利用窗口期進行輪休待命,開展自我隔離觀察。
4月30日一早,觀察點里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陸續(xù)收拾行李,他們期待著合影,期待著和家人團聚。周明俊也一樣期待著,他想到了正在上高三的女兒,女兒告訴他,自己也想當一名醫(yī)生。
他還回想起2月8日,接到任務的那天,正好是妻子的生日,去年生日,他送給了妻子一束花,妻子嗔怪他亂花錢;今年,他想好了要為妻子做份生日餐,卻沒想到送給了妻子一份“短暫的離別”。
今年5月10日,是他和妻子20周年的結(jié)婚紀念日,周明俊甜蜜地計劃著怎么給妻子一個大驚喜,“我突然站在家門口,告訴她我回來了,對她來說,這肯定是最好的禮物”!
記者 劉小容/文 李福凱/攝 通訊員 許暢
時間軸
2月5日 包河區(qū)啟動首個密接人員醫(yī)學集中觀察點
2月7日 首位密接人員入住
2月8日 駐點保障工作觀察點組完成組建并明確分工和職責
2月10日 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密接人員被確診
2月12日 首批密接人員解除隔離
2月20日 觀察點迎來密接人員數(shù)量最高峰
4月29日 觀察點迎來密接人員首度清零
4月30日 觀察點步入常態(tài)化管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