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2月開始,抖音、淘寶、騰訊、快手等大型互聯網平臺相繼舉辦“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全國幾十家博物館參與,網友反響熱烈,單日觀看量超過千萬。作為閉館期間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新方式,直播備受觀眾歡迎和社會關注,已成為文博行業(yè)數字化發(fā)展的新趨勢。(3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博物館直播“火”了,火得自然、流暢,讓人感到欣慰。一些直播講解員因其幽默生動的講解方式在網上走紅,為相關博物館收獲了一批粉絲,讓更多人對博物館里的文化瑰寶充滿了從線上瀏覽到線下親近、一睹真容的興味,也讓居家“戰(zhàn)疫”的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得到了別樣的云端精神之旅、文化傳承教育,其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是可以超乎于直播界與文博業(yè)強強聯合、珠聯璧合所帶來的實際或可預期收入的。
閉館期間的直播之“火”,一定程度上借用和延續(xù)了當前直播界的一般運作模式:直播者的“顏值”和“言值”等形象和觀感是直接的吸引力,觀眾首先是看人,然后是看“物”,這一點其實是雙刃劍。因為“一個人”而喜歡上一個“館”、一件文物、一個地方乃至于一個時代,是好事。直播中的隨機性和互動中的“突發(fā)狀況”,現有的博物館直播一線“主播”的整體素養(yǎng)是否能應付自如,傳遞準確而真實的關于古代文明或者近現代歷史線索,是需要打上問號的。事實上,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多位“學富五車”的“老先生”,讓他們也走到直播鏡頭前,那才真叫“得勁”。
同時,博物館直播往往是針對某藏品進行講解,捎帶著一些典故、傳奇之類。好像有點干巴,還是在變相地教育人。筆者以為,既然是學李佳琦,那就學徹底,也“賣點啥”呀。在線賣票、打包“賣”地方名勝古跡、賣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大大方方地“吆喝”,同時明碼實價“喊”出來,請線上的觀眾們“買它”,購買貨真價實、誠意滿滿的精神營養(yǎng)餐,過好后疫情時代的美好生活,這一點都不丟人,更不會喪失斯文。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