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臘月二十三回老家阜陽一直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一個多月沒干活了。”在合肥市包河區(qū)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李強和其他幾位臨工坐上了一輛“專車”,準備開工。該集散中心內(nèi)50多位臨工坐上“專車”,走出“中心”“家門”上用工方“車門”,下了“車門”能入“廠門”。
李強告訴記者,自己是做隔熱的,老家在阜陽,往年過了農(nóng)歷正月十五就開工了,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在家休息了一個多月,回到合肥卻發(fā)現(xiàn)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合肥市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黨支部書記宋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在中心登記注冊的臨工有3600人,今年受疫情影響,目前陸續(xù)復工的臨工達200多人,“一方面是用工方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臨工找不到工作,我們就想到了點對點專車的方式,架起他們之間的橋梁。”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彩鋼板已經(jīng)對“中心”外圍近400米敞開區(qū)域進行圈圍封閉,保留一個進出口,縮小人員接觸面,阻斷傳染源,所有臨工進入中心都需要進行測溫和登記等相關(guān)工作,并簽署健康承諾書,累計7天體溫正常后中心將會為臨工出具安全防疫證明。
“我們這是守好防疫的最后一米,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已經(jīng)全面摸排臨工身體狀況、返程時間、居住地等信息,摸清臨工就業(yè)工種、區(qū)域、原合作方、工資標準等核心需求點,根據(jù)臨工所提供的用工方信息,點到點對接用工單位。”宋凡說,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用工方和臨工的安全,中心采取點對點專車的方式向用工方輸送,呼吁用工方開車來接,讓臨工走出“中心”“家門”上用工方“車門”,下了“車門”能入“廠門”。
同時,針對部分臨工的原用工方暫未復工的情況,“中心”運用“共享員工”模式,積極對接用工單位,“點對點、一站式”接臨工上班。
王國榮 記者 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