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 王恒/漫畫
就餐人員不得面對面就餐、提倡二維碼點餐、推廣分時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停止接待群體性聚餐……3月14日,北京市商務局發(fā)布疫情期間餐飲服務單位經營服務指引3.0版,進一步明確了復工復產期間顧客就餐和餐廳服務細節(jié),要求就餐人員不得面對面就餐,餐桌間隔要在1米以上。(3月15日《北京青年報》)
在抗擊疫情的這段特殊的日子里,不少人養(yǎng)成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的好習慣,但一些人對于公筷公勺的“力量”,可能還所知不多。其實,餐桌舉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雖然,親朋好友圍坐在餐桌前,看似其樂融融,但“筷來箸往”也為病毒、細菌擴散打開方便之門,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更是病毒、細菌傳播的主要渠道。
當然,改變沿襲了幾千年的用餐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仍有不少人認為使用公筷公勺是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相互嫌棄的一種表現(xiàn),特別是與家人吃飯時沒必要太講究。
事實上,每一次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發(fā)生,其實也是促動大家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提高整體文明素質的契機。如果單一地提倡分餐制,不完全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怎樣既沿襲優(yōu)良傳統(tǒng)習俗,又養(yǎng)成文明衛(wèi)生習慣,阻斷病菌傳播,降低患病風險?推廣公筷公勺是最合適的方法。
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少了點“人情味”,但這一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他人的權益,F(xiàn)代文明,不能缺少這種界限感、規(guī)則感。這是對所有人的尊重和愛護。
總之,疫情當前,使用公筷公勺、推廣分餐進食,絕不能只是說說而已。盡快轉變觀念、摒除陋習、樹立新風,離不開各方的共同努力,多些實際行動。如公共衛(wèi)生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樹立一批推廣公筷公勺、文明用餐的典型;餐飲行業(yè)要做“公筷行動”的示范者,主動為用餐者提供公筷公勺,溫馨提醒用餐者文明用餐。同樣,每個人都應該從自我做起,做“公筷行動”的踐行者,影響和帶動身邊親朋好友同事養(yǎng)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