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茅善玉做客“大湖之約——藝術名家大講堂”,在合肥與觀眾分享了《滬劇與上海文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茅善玉表示,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創(chuàng)作滬劇《黃梅戲女皇》,她就來到合肥進行創(chuàng)作學習,迷上了嚴鳳英。藝術可以互相借鑒,黃梅戲帶給她許多啟發(fā)和靈感。談到廬劇的發(fā)展,她認為,地方戲需要擴容,需要新的探索,來適應這個時代的進步。
茅善玉是《紅燈記》里可愛勇敢的小鐵梅,是《石榴裙下》中善良悲情的盧雯慧,是《一個明星的遭遇》里風姿綽約的周璇……她嗓音甜潤、情深味濃,被譽為“滬劇女皇”,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坦言,黃梅戲和嚴鳳英老師的表演對她的藝術生涯有很大的啟發(fā)和觸動,“黃梅戲是接地氣的,有泥土芬芳。我覺得藝術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鑒,所以我對黃梅戲和合肥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傳統(tǒng)戲劇,現(xiàn)場茅善玉通過對《石榴裙下》《雞毛飛上天》等多個經(jīng)典劇目的介紹,向合肥觀眾們分享了滬劇“小劇種走向大世界”的發(fā)展秘訣。她說,“滬劇作為上海的地方戲,劇目內容大都是上海人自己的故事。正是因為始終扎根本土文化、緊跟時代腳步,滬劇才得以找到自己的表演靈魂。”
近年來,茅善玉依然堅守滬劇舞臺。在她看來,堅守滬劇舞臺是一種使命和責任,“當自己可以用肩膀挑起這個責任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一份使命,應該像前輩藝術家一樣,為這個事業(yè)奮斗終生,這是你的信仰!
從地方戲角度談到廬劇的發(fā)展,茅善玉說,地方戲需要擴容,需要新的探索,來適應這個時代的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土,再面向全國,然后才有更高的目標走出國門。
記者 吳笑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