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網訊:11月4日,安徽省氣候中心公布最新的氣候影響評價報告。據(jù)監(jiān)測:10月全省平均氣溫18.1℃,較常年同期偏高0.8℃;全省平均入秋日期為9月27日,較常年推遲6天。全省平均降水量17毫米,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少7成;月內淮河以南未出現(xiàn)有效降水,氣象干旱持續(xù)發(fā)展,至10月31日,有51個市縣維持重等以上氣象干旱,其中江淮之間東部及沿江大部達特旱?傮w來看,今年氣象干旱過程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強度強,但強度不及1966和1978年,為近40年最嚴重的伏秋旱。
氣候
氣溫高0.8℃,降水少7成,入秋晚6天
據(jù)省氣候中心監(jiān)測,10月全省平均氣溫18.1℃,較常年同期偏高0.8℃。
根據(jù)《QX/T 152-2012 氣候季節(jié)劃分》規(guī)定的入秋標準,今年全省平均入秋日期為9月27日,較常年推遲6天。沿淮淮北西部、江淮之間南部至江南北部在10月5-6日入秋,較常年推遲9~20天,其他大部地區(qū)在9月15-16日和19-20日入秋,接近常年或提前2~5天。
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17毫米,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少7成。
降水量空間分布為:淮北西北部50~75毫米,江淮之間東部、沿江大部及江南西部和東部不足10毫米,其他地區(qū)10~50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淮河以南普遍偏少5成以上,其中江淮之間東部及合肥以南大部異常偏少8成以上。
極端天氣:
上月最高氣溫近39℃,懷寧一整月滴雨未下
10月份,極端最高氣溫:沿淮淮北、江淮之間大部及沿江東部30.6~34.0℃,江淮之間西南部、沿江西部及江南中西部34.0~38.9℃,主要出現(xiàn)在3-4日。月極端最低氣溫:沿淮淮北東部和江淮之間中北部2.6~6.0℃,其他地區(qū)6.0~11.7℃,主要出現(xiàn)在26-31日。
上月內,江淮之間及沿江江南有23個市縣降水量排在歷史同期偏少年的前五位,其中懷寧全月無降水。沿江江南有 11 個縣市平均氣溫排在歷史同期偏高年的前三位,大別山區(qū)和沿江江南有17個市縣日最高氣溫創(chuàng)本站歷史10月新高。
其中,最長連續(xù)無降水日數(shù)懷寧31天;日最高氣溫石臺38.9℃;日最低氣溫合肥2.6℃。
旱情:
51個市縣為重等及以上氣象干旱
8月中旬以來全省溫高雨少,致使氣象干旱迅速發(fā)展。8月26日-9月3日全省大部出現(xiàn)較強降水過程,氣象干旱得到明顯緩解。9月4日后全省持續(xù)無有效降水,氣象干旱再次發(fā)展,至9月底,全省有35個市縣為重旱,17個市縣特旱。
10月4-7日受冷空氣影響,合肥以北出現(xiàn)降水,其中淮北大部20~69 毫米,氣象干旱得到明顯緩解,但合肥以南仍無有效降水。
截至10月31日,淮河以南有51個市縣為重等及以上氣象干旱,其中江淮之間東部、合肥以南至江南北部達特旱。
定性:
已升級為近40年來最嚴重的伏秋旱
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我省伏秋連旱較為嚴重的年份有1966、1967、1978、1994和2001年。與歷史典型伏秋連旱年相比,今年干旱期間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二少,僅多于 1966 年;無降水日數(shù)最多;累計重等氣象干旱站次1098 站次,不及 1966、1967、1978年,特等氣象干旱828站次,不及1966、1978 年?傮w來看,今年氣象干旱呈現(xiàn)過程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強度強等特點,但強度仍不及 1966 和 1978 年,為近40 年來最嚴重的伏秋旱。
影響:
致蔬菜和經濟林果類產量和品質下降
目前全省秋收工作已進入尾聲,淮北秋種工作也已完成大部,但沿淮及淮河以南由于旱情較重,進度較慢。
上旬后期及中旬初江北多陰雨天氣,不利于秋收作物的收割晾曬,其他時段多晴好天氣,適合秋收作物收割晾曬。但淮河以南地區(qū)由于無有效降水,旱情進一步加重,影響油菜和冬小麥的播種出苗,不利于雙季晚稻的灌漿成熟,也導致蔬菜和經濟林果類產量和品質下降。
展望:
本月降水仍將偏少,旱情可能加重
氣象專家分析認為,下月前期降水偏少,我省淮河以南出現(xiàn)較重旱情,預計11月淮河以南降水仍將偏少,旱情可能進一步加重,不利于秋種開展。各地要積極開發(fā)水源,適時造墑播種,并做好已播田塊的噴灌補墑,確保麥菜正常生長。
11月是我省霧和霾天氣多發(fā)時段,交通管理部門和公眾應密切關注氣象預警信息,做好防范工作;霧和霾天氣時,建議公眾應適當減少室外活動,預防呼吸道等疾病的發(fā)生。
前期山區(qū)、林區(qū)降水持續(xù)偏少,氣候干燥,加之深秋枯枝落葉增多,極易誘發(fā)林火,山區(qū)和林區(qū)要嚴格控制火種,做好防火工作。居民也應注意用電用火安全,避免火災事故。記者 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