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jié),氣溫逐漸變涼,大自然中有的花兒都凋謝了,惟有秋菊傲霜挺立,依然粉的似霞,黃的似金,白的似雪,紅的似火,大的像團團彩球,小的像盞盞精巧的燈籠;尤其那展開的花瓣又像一個個豐收的笑臉,以她獨特的美麗和鮮艷,香飄四溢,調(diào)節(jié)著一個地域的小氣候。
我家的陽臺上也培育了十多盆品種不一的秋菊,中飯后,我坐在陽臺處,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喝茶賞菊,不由得歷代文人詩客賞菊贊菊的大量詩篇涌入我的腦海。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陳叔達(dá)的“霜間開紫蒂,露下發(fā)金英”、李山甫的“煙含細(xì)葉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黃”、白居易的“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劉禹錫的“素萼迎寒秀,金英帶露香”、張賁的“自知終古清香在,更出梅妝弄晚霞”,以及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等等,這些詠菊詩多以疊字、比喻或是擬人的手法描繪菊花的豐姿秀色之美或是形容清香逸韻的,真是別有一番獨特的韻味。
秋菊不但在文人的筆下被贊譽為花中之王,而且在名人帝王的筆下也生出種種高潔品性。這是因為菊花綻放于歲寒霜降之季,既不爭春花之艷色,又不奪夏綠之風(fēng)采。它自香自珍,在晚秋的風(fēng)霜中能散發(fā)著清幽的芬芳。所以菊花的這種高潔品性歷來也是人們歌詠的題材,如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所作的《不第后賦菊》和《題菊花》兩首詠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如桃花一處開。”這兩首詩以菊喻志,抒寫了詩人不屈服于封建惡勢力的壓迫,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凌云壯志。無獨有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尚未登基稱帝之時,也曾寫過一首風(fēng)格類似的《菊花詩》,其詩味上比黃巢的淡,而殺氣更濃:“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駭殺。要與西風(fēng)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詩句里的字里行間已顯現(xiàn)作者早有的遠(yuǎn)大志向和帝王之氣。
秋菊花還有難能可貴的奉獻(xiàn)精神,她既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有多種保健作用,還能經(jīng)廚師加工制作成多種高檔菜肴。自古以來,在蘇北民間就留下許多詠菊民謠,而且世代有序相傳,已成為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菊花一身寶,入藥價值高;清肝又明目,解氣消熱躁。”所以,許多人一直愛飲菊花茶,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干菊花,做枕頭,一覺睡到日出頭。”“做香包,掛胸前,心情好,又養(yǎng)顏。”說明用菊花能加工成多種保健品。“豆腐拌上菊花芽,味道鮮美勝椿芽。”說明菊花菜肴早受人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