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嶺水庫位于淮河支流淠河東源上游,霍山縣境內(nèi)。大壩興建于1952年1月,1954年11月竣工,是中國自主設計施工、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享有“新中國第一壩”的美譽。60多年來,佛子嶺大壩累計攔截大小洪水230余次,充分發(fā)揮了防洪、灌溉、發(fā)電、城市供水四大效益,為流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這個新中國成立之初治理淮河的第一個骨干工程的建成,傾注了數(shù)以萬計工人無數(shù)的心血,沈福安就是其中的一個。
建好大壩,消滅水患
“過去這個地方是水來成禍,水去成灘。鬧水災的時候,多少人離鄉(xiāng)背井,四處逃荒。如果不是建好了佛子嶺大壩,哪有今天的好生活。”88歲的沈福安動情地說道。
1951年底,剛剛20歲的沈福安在報紙上看到“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文章,便在政府的組織下,毅然從家鄉(xiāng)合肥奔赴佛子嶺,投身到水庫的建設中來。“那時候都是肩挑手提,1953年上半年第一次工程剛剛完工,就經(jīng)歷了一次水災和一次火災的考驗。”回想起建設水壩的種種困難,沈福安歷歷在目。他清楚地記得那場大水咆哮而來時,工地上所有的物料、器材被悉數(shù)沖走,水剛剛退去,大家又馬不停蹄地尋找、收集物資,重新開工。5萬多人的施工隊伍住的是竹子搭、茅草蓋的泥地房子,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早日消滅水患,是大家共同且堅定的心愿。憑著一股子干勁,沈福安當上了治淮勞模,還入了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不到三年的時間,中國從未有過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建成了。當水利專家、時任淮河工程部部長汪胡楨高喊“我們勝利了”的時候,沈福安與數(shù)萬名工人一起熱烈地鼓掌,歡呼聲響徹云霄。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佛子嶺大壩建好后,堵住了泛濫的洪水,澤被沿線上千萬群眾。
水利工程師的搖籃
“我們的連拱壩,多呀多偉大,世界算第三,亞洲他最大,遠看成一朵,近看壩一行,不遠不近是個大山崗。”這首當時人人傳唱的歌謠,訴說著佛子嶺大壩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
大壩設計施工全是中國工程師自主進行,沒有蘇聯(lián)等外國專家的幫助,由于經(jīng)驗和設備的缺乏,很多數(shù)據(jù)靠著算盤和手搖計算機得出來。沈福安說,從實踐中摸索、自力更生是建設佛子嶺大壩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參與大壩建設的勞動者們由工農(nóng)商學兵組成,他們中的很多人喜學習愛工作,不懂就學,學以致用,久而久之,“佛子嶺大學”的稱號便流傳開來。
汪胡楨、曹楚生等水利專家,都為青年工人講過課,培養(yǎng)出一大批知識非常全面的水利技術人員。佛子嶺大壩竣工后,這些人又分別參加梅山、響洪甸、磨子潭等水庫的建設,后來又分散到全國各地水利水電建設機構工作,成為骨干技術人員。在中國水利工程建設史上,佛子嶺成了無可爭議的水利工程師的搖籃。
情綣一生不言休
在大壩建設過程中,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時,專門去安徽省博物館觀看佛子嶺水庫模型。朱德、劉伯承等還親臨水庫視察。
“劉伯承元帥來的時候跟我們揮手說‘英雄們,你們好’,我還跟他握過手。”沈福安回憶起這些充滿了驕傲。彈指一揮間,60多年過去,因為對水利事業(yè)、對這片山水的深愛,沈福安在這里結婚生子、安家定居。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們數(shù)次要接他去一起生活,沈福安都拒絕了,“佛子嶺這個地方很好,我這輩子就在這里了。”
沈福安說,從建設水庫時參加搬運隊、洋灰隊、技術隊,到后來參與水庫管理工作,他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即便現(xiàn)在年紀大了退休了,但只要還走得動,每天就會到水庫邊上走一走;羯娇h別的地方修水渠,他也要過去看看,“我就是很好奇,想看他們的施工方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更進步。”耄耋老人的話語鏗鏘有力,豪情正當年。
舊時職守護平安,今朝亮麗新顏展。2018年1月27日,佛子嶺水庫大壩入選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水庫風景區(qū)相繼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水利風景區(qū)、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別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山清水綠,生態(tài)環(huán)境極佳的佛子嶺正以更加美好的姿態(tài)歡迎全世界人民前來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