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研學旅行如何 讓“學”與“游”兼得

2018-06-27 11:02:04 來源:   編輯:吳巧薇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暑期臨近,研學旅行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開始涌現出大批從事該領域的企業(yè),相關產品琳瑯滿目,但是服務不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zhàn)。

有人認為研學旅行既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種放松的學習方式;也有人認為匆匆忙忙,多半時間都在路上,走馬觀花,游而無研……研學旅行站在風口浪尖,記者通過采訪家長、教師及相關專家了解到,研學旅行風靡市場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如何真正解決研學和旅行兩者的有機融合,最終達到知行合一,以及引導社會正確對待研學旅行,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才是關鍵所在。

□ 記者調查

“合肥模式”占領研學旅行前列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共同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 ,正式定義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并明確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合肥的研學旅行起步較早,形成了“合肥模式”。據公開資料顯示,合肥市自2008年工業(yè)游活動以來,已有200多萬人次、近 2000所中小學參與其中;足跡遍布中國21個省份及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qū),逐步實現時間(全年)、區(qū)域(全市)、學生(全員)、學段(全段)、學校(全類)全覆蓋。據了解,目前,合肥高中學校研學旅行參與率100%、城區(qū)初中及小學參與率約80%,所轄縣(市)中小學參與率60%。

“相比常規(guī)旅游,研學旅行的產品服務對象更明確,即6~18歲的青少年。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們的需求,才有可能推出最優(yōu)的研學游產品”,安徽省中青旅研學品牌《第2課堂》負責人佘恒皓告訴記者,“中國的00后、10后孩子是休閑被忽略的一代,他們隨意玩的時間少、與同齡人玩的時間少,家里是主要玩耍場所,校外休閑活動不足。

研學旅行不僅僅是旅游,更不是孩子旅游回來寫一篇作文和游記那么簡單。而是另一種學習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研學旅行給孩子帶來的是什么?聽聽他們怎么說

A、家長:“走馬觀花,游而無研”

阜陽的劉女士經常給孩子報名參加研學旅行,“研學旅行出發(fā)點是好的,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提升孩子的素質,既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種放松的學習方式,讓孩子走向壯麗山河、走進歷史文化,這種新穎的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游有所學,學有所獲,孩子在游歷中獲得學識。”但最近,情況卻不容樂觀。

劉女士告訴記者,“孩子最近參加的研學旅行有點敷衍,每次都只是簡單去某些景點看一下,走馬觀花,游而無研。一兩天的時間,匆匆忙忙,多半都在路上,最后孩子身體疲憊,也沒學到什么。”

B、孩子:“讓我跟同學有了更多共同語言”

“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去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也能學到課堂上不一樣的知識。”劉女士的女兒迪迪和母親想法不同。迪迪告訴記者,以前會覺得上課很無聊,現在會聯想起研學旅行去過的地方,和同學一起討論,偶爾也會寫一些隨筆,“看別人寫作感覺很簡單,其實真正動筆寫起來還是很不容易的。”

迪迪還表示,自己性格內向,不知道怎么跟同學聊天,“參加了研學旅行之后,我跟同學之間的共同語言變多了,也覺得自己更開朗了。”

“平時學習壓力大,我覺得出去走走也是一種放松,不過有時候的確會為了趕時間有點倉促。”初三男生小東告訴記者,旅途中,遇到困難同學相互幫助,大家一起努力克服難關,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加深了。

C、教師: “給學生提供定期、持續(xù)學習的場所”

陳艷是合肥市一名初中語文老師。“研學旅行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方式,是補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具有社會屬性的教育”,陳艷告訴記者,“可以給學生營造更多良好的學習場景,學生走出校園后,還能提供一個定期、持續(xù)學習的場所。”

游學、夏令營不斷爆出產品名不副實等問題,未來如何保持凈土?陳艷認為,保持教育初心,“旅游+教育”產品面對的都是學生,對學生的引導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純教育或純旅游產品中的常規(guī)方法。前提是必須有專業(yè)的運營管理營地,有專業(yè)的導師去服務和帶領孩子。導師是連接營地、課程、家長和孩子的最重要紐帶,提高研學導師準入門檻,嚴格培訓導師是研學旅行的核心內容之一,加強研學的深度,提升研學經驗。

“學生的安全問題是研學旅行的重中之重。”為此,陳艷建議,首先,家長報名前要充分了解,建立信任,提前對導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學生出行前學習安全知識;其次,學校與家長、參與企業(yè)等多方簽訂協(xié)議書,明確各自權責,切實保障學生安全;最后,對研學旅行開展涉及的企業(yè)、交通工具、住宿、餐飲等公共場所進行安全檢查和監(jiān)督,確保學生行得安全。

D、旅行社:“以課程為主旅游為輔,幫助孩子走進社會”

安徽省中青旅研學品牌《第2課堂》負責人佘恒皓認為,研學旅行是新時代教育一條必然的道路,在推進過程中當然也遇到過一些問題,比如,家長、老師對研學旅行的共識偶爾會產生分歧;研學旅行的高峰期是每年的春秋兩個季節(jié),在短時間內大量中小學生同時開展研學旅行,酒店、車輛、景區(qū)接待、研學導師等資源在短時間內的壓力比較大;嚴格的安全把控。

“一次旅行改變孩子一生這樣的說法太大,其實孩子出去一次未必就能收獲到受益終身的東西”,佘恒皓告訴記者,“但是每一次出去,可以幫助孩子埋頭在書本里的時候,抬起頭來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歷史,更加切實可行地面對歷史,面對民族文化,面對鮮活的案例,從而獲得一種情懷,會讓孩子在視野、團隊配合等方面感受更加深刻,長期積累下來就會不一樣了。”

為此,佘恒皓建議,研學旅行推行以課程為主旅游為輔的理念,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置研學主題,植入課程,融進導學。在出行之前做足功課,對研學主題的相關背景要做到心中有數,一路走一路學,一路走一路研,這樣才能在旅行中學習。

□ 專家視點

A、五千年文博園綜合運營主任王勇:

著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

針對此現象,記者日前走訪五千年文博園了解到,作為第一批省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目前文博園的研學旅行通過兩年多的運營,已經比較成熟,每年來文博園的學生有10萬多人。

五千年文博園綜合運營主任王勇介紹,文博園立足“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塑千年歷史文化于一園,食宿行服務一條龍”的優(yōu)勢,主動融入安徽“百萬學生研學旅行”育人計劃,創(chuàng)辦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教育基地——樸初學堂,堅持區(qū)別研學旅行與旅游的同與不同,積極探索不同年齡段研學學生的特點,開展特色教學,“寓教于樂、寓學于行”取得初步成效。

王勇認為,目前風靡市場的研學旅行與理想中的研學旅行本質意義上沒什么區(qū)別,但操作的形式和方法上誤區(qū)比較大。市場上很多機構做研學教育可能很專業(yè),但做研學旅行就是門外漢了。相反,很多旅行社組織旅游團很專業(yè),但也只限傳統(tǒng)的旅游團,畢竟研學旅行的對象是學生,各方面的要求很嚴格,更不要提課程設計了,因此會出現研而不旅或旅而不研兩張皮現象。

“研學旅行所展現出的巨大市場潛能,證明旅游行業(yè)要善于挖掘外部可利用的價值要素,與其他產業(yè)深度融合發(fā)展,不僅能為旅游業(yè)發(fā)展自身拓展全新空間,也為其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巨大動能。”為此,王勇建議,研學旅行應著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推進“研”與“行”的統(tǒng)一,在研究學習中行走,在行走中學習合作、求真、修身、啟智、尚美;推進“教”與“學”統(tǒng)一,問需于學生,制訂貼近學生、滿足學生需求的研學方案,讓學生在開放性的集體活動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獲得生存、做事、為人的能力,獲得個人豐富的體驗感受,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B、安徽大學商學院旅游系副教授方葉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研學旅行不一定需要有‘深度’,當然要看研學旅行的對象”,安徽大學商學院旅游系副教授方葉林告訴記者,“對于大學里面某些專業(yè),需要野外寫生,研學旅行必須要有一定的成果;大部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應該作為放松身心的一種方式,能學到知識更好。在大自然中游玩,感受野外大自然的美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方葉林認為研學旅行形式不應該固化,研學旅行的具體內容要有“五個一”:一堂課。邀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隨行,在旅游活動過程中,進行現場教學,“寓教于樂”。一個故事。要針對研學旅行目的地設計一個故事,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孩子們容易接受。一個DIY。研學旅行與課堂教學的根本區(qū)別就是教學形式的不同,由于各方面限制,課堂教育往往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研學旅行中,應該努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一個問題。要鼓勵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發(fā)現問題的能力,發(fā)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一個課堂作業(yè)。研學旅行不應該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可在研學旅行中,結合游戲的形式,布置一些需要團隊協(xié)作,并且能夠現場完成的趣味作業(yè),加深學生的影響。

方葉林建議,“研學旅行需要合理引導。一方面需要出臺更為詳細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研學旅行市場經營;其次,研學旅行活動需要‘精細化’,要有詳細的活動;再次,社會要合理引導,共同營造發(fā)展研學旅行良好的社會氛圍,不能因為部分不合理現象否定研學旅游的積極作用。”

張賢良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