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站
全國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zgstyb.cn
您的位置: 首頁 > 副刊 > 正文

剪刀下的藝術人生

2025-03-26 08:41:55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孫曉帆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zgstyb.cn)訊 (李蕾 實習生 朱志玲 記者 祁琳) 楊曉紅是一名剪紙傳承人,從小對剪紙藝術情有獨鐘。她的剪紙生涯始于童年,成長于退休后的老年大學,如今已成為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故事,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更是對藝術熱愛的執(zhí)著追求。

剪紙興趣來源于童年家庭的熏陶

楊曉紅的剪紙興趣源于家庭,她的外婆、小姨和母親都是繡花能手,小時候,她常�?粗齻冊谡眍^、衣服、鞋子上繡出精美的圖案。五六歲時,楊曉紅便拿起剪刀,學著剪花樣,貼在布上,再用筆描下來。雖然那個年代并沒有專門的剪紙培訓,但家庭的氛圍讓她耳濡目染,逐漸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跟著剪花樣,雖然只是簡單的圖案,但我覺得特別有趣。”楊曉紅回憶,剪紙一直是她業(yè)余生活中的愛好,但直到退休后,她才真正系統(tǒng)地學習這門藝術。

2016年,楊曉紅退休后,報名參加了瑤海區(qū)文化館舉辦的老年大學剪紙班。這是她第一次系統(tǒng)地學習剪紙技藝。在老師的指導下,她逐漸掌握了如何將一張紙剪得既美觀又精致。兩年后,她的剪紙技藝突飛猛進,開始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楊曉紅笑著說,盡管班上有些同學的起點比她高,但很多人半途而廢,只有她堅持了下來。

楊曉紅的剪紙技藝逐漸得到了認可,現(xiàn)在已經被評為合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的作品不僅在社區(qū)、學校展出,還多次參加合肥市的大型文化活動。疫情期間,她還通過直播課教授剪紙技藝,成為社區(qū)里的“網紅老師”。

“疫情期間,社區(qū)提供了直播設備,我就給大家上網課,教他們剪紙。后來社區(qū)還給我頒發(fā)了‘優(yōu)秀志愿者’的稱號。”楊曉紅自豪地說,她曾為合肥市的多個地標建筑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如巢湖、清風閣、包公祠、合肥南站等,展現(xiàn)了合肥的城市風貌。

原創(chuàng)路上的“千刀萬刻”

對于楊曉紅來說,剪紙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原創(chuàng)作品。她沒有學過畫畫,剪紙的圖案全靠自己構思和設計。每次創(chuàng)作前,她都要查閱大量資料,反復修改草圖,才能最終剪出滿意的作品。

“剪紙最難的就是原創(chuàng),尤其是沒有美術基礎的情況下。每次創(chuàng)作前,我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構思,畫草圖,剪出來后再不斷修改。”楊曉紅坦言。她的作品《大美合肥》就是一幅原創(chuàng)作品,展現(xiàn)了合肥的多個地標建筑,耗時數月才完成。

盡管楊曉紅在剪紙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她對剪紙的未來感到擔憂。她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讓年輕人對剪紙這種傳統(tǒng)藝術失去了興趣。“剪紙不掙錢,花時間又長,年輕人哪有時間學這個?”楊曉紅無奈地說。

為了推廣剪紙文化,楊曉紅不僅在社區(qū)和學校教授剪紙課,還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門傳統(tǒng)藝術。“剪紙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楊曉紅說。

“剪紙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它讓我在退休后找到了新的樂趣,也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楊曉紅笑著說。她的剪刀下,不僅有無數的精美作品,更有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詩詞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