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站
全國數(shù)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zgstyb.cn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十載蝶變 再塑繁華——千年運河書寫時代新篇

2024-06-21 11:15:00 來源:新華社   編輯:楊蕊   

“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的諄諄囑托寓意深遠。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大運河流經8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十年間,沿岸各地堅持保護、傳承和發(fā)展的宗旨,造就生機勃勃的景觀河、生態(tài)河、人文河,讓古老的大運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

生態(tài)巨變:水質變清風景

仲夏時節(jié),碧波蕩漾,楊柳拂岸,位于京杭運河畔的杭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里,游客如織。

2024年6月12日,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一座石拱橋上游覽。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在大運河沿線,曾幾何時,污水無序排放,河段遭受嚴重污染,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有些河段幾度干涸斷流。

“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喝清澈的運河水,三四十年前,工廠廢水、生活污水直排運河,搞得河水發(fā)黑發(fā)臭。”在橋西生活了70多年的老居民柴選法回憶起那時情景,常常感到心痛。

這些年來,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和運河沿線省市持續(xù)加大生態(tài)保護力度,干涸的河段重新過水,黑臭的河水逐漸變清。如今,每天都能在家門口看到運河風景,老柴說:“現(xiàn)在的運河越來越美了!”

在杭州市拱墅區(qū),多年來開展的截污、清淤、雨污分離等系列工程,大大減少了運河的污染源。區(qū)城管局河道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能說,全區(qū)對老式樓房實施雨污分離,中心還開展生物治水實驗,用河蚌吸附水中富余有機質,“治水真是下了‘繡花功夫’”。

運河沿線的多座城市經過連續(xù)多年的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fā),岸綠、水美、人和、業(yè)興的運河生態(tài)重現(xiàn)。2022年4月,在水利部和京津冀魯4省市聯(lián)合協(xié)調下,京杭大運河實現(xiàn)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

2024年4月24日,游客在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zhèn)游玩。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這些年,年過花甲的杭州民俗畫家吳理人走遍了運河沿線,筆下的民俗畫里既有他對昔日運河的回憶,又有今日運河的新貌。“北京通州、天津楊柳青、山東微山湖、江蘇揚州邵伯古鎮(zhèn)、浙江紹興安昌古鎮(zhèn)……從北到南,我都畫過,現(xiàn)在的運河水更清、岸更綠,越來越美,我一畫就收不住筆。”吳理人說。

文脈傳承:繼往開來傳古今

穿越2500多年歷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運河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古運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展出沿線8省(市)的240余件(套)文物,絕大部分為首次展出。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以來,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余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中國考古學會大運河考古和保護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林留根說,申遺成功后,運河考古工作持續(xù)推進,不斷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實證。

2024年4月23日,游客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徐嘉懿 攝

近年來,北京持續(xù)加強對大運河北京段的文化遺產保護,實施了22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一處處運河遺址得到了保護和展示,使古老運河更富魅力。

北京通惠河上的永通橋已有近600年的歷史。2021年起,北京市朝陽區(qū)啟動了對永通橋的修繕工程,剔除了橋面上的瀝青,對石橋進行了整修。今年端午假期前,經過整體修繕的永通橋正式對公眾開放,其歷史風貌得到恢復,煥發(fā)出新的時代活力。

遺產保護措施不斷細化,“百工”傳道后繼有人。

游船在滄州市區(qū)境內的京杭大運河上行駛(2024年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在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大世界、東光鐵佛寺等景區(qū)設立非遺專區(qū),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人的傳承評估,建設了吳橋雜技學校等非遺培育基地。在京杭運河邊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學藝項目”已持續(xù)開展了12年,成功培養(yǎng)出3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14名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和一大批中高級工藝美術師,薪火相傳,一大批非遺項目得到傳承發(fā)展。

悠悠大運河,南來北往客,無數(shù)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在運河兩岸生根開花。“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遺產之河、文化之河。”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專家組成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書恒說,“對大運河的保護、守望和傳承,就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和弘揚。”

業(yè)態(tài)煥新:經世濟民通天下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如今依舊在為兩岸人民造福。

作為活態(tài)線性文化遺產,從古代漕運到今天的沿線文旅產業(yè)帶,大運河沿線城市聚焦生產、生活、生態(tài)“三生融合”,正在運河的保護和利用之間取得新的平衡。

在杭州市臨平區(qū)東湖村,“新運河”與“老運河”在此交匯,一艘艘貨船正轉入“新運河”——這便是去年7月開通的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據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統(tǒng)計,近一年來有2.6萬多艘次船舶通過運河二通道,其中重載船舶貨運量達到1700萬噸,既緩解了大運河杭州市區(qū)河段的交通壓力,也有利于保護杭州市區(qū)河段的諸多遺產點。

水運是大運河的基礎功能。僅大運河江蘇段的年貨運量就超過5億噸,相當于8條京滬高速公路的年貨運量,水運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輕的特點在運河上更為凸顯。記者在運河沿線看到,不少港口為停泊的貨船增設了供電設施,許多貨船在駕駛艙頂上安裝了光伏電池板,船家的生活用電不再依靠船上的柴油機發(fā)電,減少了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

2023年7月18日,首批通航貨船進入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駛往錢塘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科技賦能為運河航運帶來新活力。在大運河蘇北段兩岸,每隔2到3公里就有一根裝有多套傳感設備的“白桿桿”。運用智慧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智能調度系統(tǒng),蘇北運河各處船閘的平均利用率從70%提高到80%以上。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美好生態(tài)帶來產業(yè)結構升級優(yōu)化,一條條生態(tài)景觀帶、文旅資源帶在運河沿線不斷集聚。

今年2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qū)通過5A級景區(qū)驗收。它以運河為軸串聯(lián)起多個景點,面積是頤和園的2倍多。在相鄰的運河商務區(qū),約2.3萬家企業(yè)注冊入駐,初步形成現(xiàn)代金融服務產業(yè)鏈和總部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

2024年6月10日,市民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杭大運河岸邊觀看賽龍舟。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浙東運河一路向東到寧波,奔流入東海。河海聯(lián)運,寧波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港通天下、物暢其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杭州運河廣場,印刻著十個大字“人民的運河 游客的運河”。杭州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guī)劃師華芳說,作為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運河始終在造福兩岸人民,值得一代代人全力守望呵護。

視頻請點擊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620/bb0abab8d8a44022b50299ed7466aa44/c.html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