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王昆鵬魏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直被視為世界讀懂中國的“思想之窗”,海內(nèi)外發(fā)行量不斷刷新紀錄。在中國與世界的生動互動中,這部著作的海外多語種翻譯者、編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來自英國的大衛(wèi)·弗格森是中國外文出版社的榮譽英文主編,在華十多年間,他參與了多部中國圖書英文版的出版工作,還參與了中國領(lǐng)導(dǎo)人著作、政府白皮書以及其他各類重要資料的英文編譯工作。不過,他認為,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參與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英文版的翻譯編輯工作。
在大衛(wèi)·弗格森眼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翻譯編輯工作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深入了解中國的難得機會:“我覺得,(這項工作)能讓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很好地理解、對中國的治理有很好地理解�!读暯秸勚螄碚酚⑽陌嫖乙呀�(jīng)讀過五遍了。我想,除了中國人之外,我讀這部著作的次數(shù),可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吧。”
為了將中國的聲音和習近平主席的治國方略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外國受眾,大衛(wèi)·弗格森反復(fù)研讀和推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文,為每一個表述挑選最恰當?shù)挠⑽姆g。
比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反復(fù)提到的“在新時代”這樣一個中文表述,最初的英譯文是“in a New Era”,但最終版本改成了“for a New Era”。為什么這樣修改呢?大衛(wèi)·弗格森解釋說,“in a New Era”這句英文的感覺是面對外界施加的情景中國作出反應(yīng);而“for a New Era”,表明中國正在奔向一個新時代,更符合中國發(fā)展的實際。雖然只是“in”換成了“for”這樣一個小小的替換,但傳達的意思卻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更加精準。
大衛(wèi)·弗格森說,過去的五六年來,他一直潛心投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編輯工作。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收獲是讓他深刻理解了為什么中國的制度是有效和有顯著優(yōu)勢的,他也有自信能向西方受眾很好地解釋其中的原因:“我理解了中國的制度,理解了為什么中國的制度是成功的,我理解了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我可以更好地用英語構(gòu)建一個關(guān)于中國制度優(yōu)越性的論述,我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的制度是有效的。對此,我很有信心。如果有機會,我可以向人們解釋中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大衛(wèi)·弗格森說,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他親眼見證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部著作中提到的很多理念轉(zhuǎn)化為了生動的實踐,并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展現(xiàn)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比如 “一帶一路”倡議、精準扶貧等。“脫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記得,精準扶貧的想法是由習近平主席本人提出的。精準扶貧的理念貫徹落實到基層,當?shù)氐呢撠煿賳T就必須了解下轄每一個貧困家庭,了解每個家庭貧困的原因是什么。他們還必須有所作為,要制定有針對性的脫貧計劃,而且這個計劃必須付諸實施。這是中國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之一。”
在中國多年,大衛(wèi)·弗格森走訪了中國許多鄉(xiāng)村,他把自己走訪的所見所聞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曾經(jīng)低矮的房屋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高樓;曾經(jīng)泥濘的鄉(xiāng)間小道變成了柏油馬路;曾經(jīng)深受貧窮困擾的人們也走上了致富路。他說,這一切得益于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越性,中國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中國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之一,是可以調(diào)動大量的資源,可以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很多)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中國都做到了。”